金石缘丨致力打造中国文化创意第一微刊
□唐诗名句名篇鉴赏
出品单位:作家出版社
设计单位:金石文化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作者:刘克智
尺寸:18.5×26cm
工艺:锁线胶装
名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名篇: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鉴赏:
《全唐诗》仅存录崔护六首诗,而他作为诗人传誉后世,却主要靠这首著名的爱情诗《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相映红”。这首诗得以广泛长远的流传当然主要靠诗人本身的巨大艺术力量,而唐代孟綮的《本事诗》和宋代的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中所记载的关于此诗的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也不能不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故事是这样的:
据说诗人崔护年轻时相貌英俊,性格却有点孤僻。那一年,他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他觉得愧对家人,不好意思马上回家,就在长安多逗留几日。这一天正好是清明节,城里人纷纷到郊外去春游踏青。崔护独坐无聊,又见天气晴朗,于是也借此机会出来散散心。
正是草长莺飞时节,长安城外处处春光明媚,柳暗花明。崔护独自一人,专拣僻静无人处走,不知不觉,来到城南郊外的一处地方。但见这儿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而人烟稀少,游客罕至。崔护一路观赏春景,只觉得心旷神怡,早已忘了落第的烦恼。走着走着,只见前面一个小村庄,周围种满了桃树,桃花怒放,一片艳红,正像陶渊明描写的“桃源仙境”一般。崔护玩了半天,觉得口渴,见村口一户人家,便上前去找口水喝。
这是一个小院落,院内种着几株桃树,一枝桃花伸出墙头,院内一片寂静。崔护上前打门,有人从门缝里向外张望,一个少女的声音问道:“谁呀?”崔护报了姓名,说道:“小生独自游春到此,口渴难受,向姐姐讨杯水喝。”门开处,出来一位俊俏少女,将崔护让入院内坐下,端出一杯茶水,递给崔护。他一边喝茶,一边暗暗打量这位少女,只见她伫立在一株开满鲜花的桃树之下,低头含羞,一双明亮的眼睛也正偷偷打量着崔护。她并没有着意打扮,但在满树盛开的桃花的衬映下,显得分外妩媚动人。崔护不由产生了爱慕之情……天色已晚,不便久留,于是起身告辞。
时隔一年,崔护情不可抑,于清明节那一日起身上路,赶往南郊。不料当他来到那位少女家门口时,却见柴扉紧锁,只有满院桃花依然盛开。不知那位少女是偶然外出,还是已迁居别处?会不会她已经出嫁?崔护心中不胜惆怅。一年相思苦,会面却何难!崔护在门前徘徊半天,不见佳人归来,只得在门上题诗一首: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下署:博陵崔护题。然后怏怏而去。
这个故事会对理解此诗有一定帮助,所以录上供读。
四句二十八字的七言绝句既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有人物,有地点,有情节,又是一个精彩的剧本,有两幕场景:第一幕“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第二幕“重寻不遇”(“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更是一首非常好的爱情诗,是一首无与伦比的抒情诗。按其情节完全可以写成一首长篇叙事诗或剧本,但崔护却把他写成了一首绝句,这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人的眼光和感情,来感受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富寿荪在《千首唐人绝句》中说:“前半忆昔,后半感今,今昔相形,怅惘无尽。此诗不特有二‘今’字,‘人面桃花’四字亦复,而缘此益得前后呼应,循环往复之妙。”这是对这首诗的高度概括,其中说二“今”字,是因为有的版本把第三句写成“人面只今何处在”的缘故。
第一、二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是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今日”点明时间,“此门”点明地点;“人面”、“桃花”交代人物景象,“相映红”三字,传神地画出了姑娘美丽动人的形象,从活跃跳动的诗句中,流露出喜爱之情、爱慕之意。从写法上看,这两句是回忆倒叙,诗人抓住了“桃花”和“人面”这具有抒情彩色的词,非常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和他所经历的情事感受。
“去年今日此门中”是故事开端,写得十分具体,“去年今日”整整相隔一年,一天不多,一天不少,还依旧是“此门”,这样写并非单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重要的是,去年的这一天,这个地点播下了诗人爱情的种子,在诗人的心中刻下了难忘的记忆:桃花盛开的树下站着一位美艳绝伦的少女,面如桃花,正在脉脉含情地打量着诗人,也牵动了诗人的情丝。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发生的这样情事,怎能忘记,脱口写下这第一句诗,它既真情又感人,如在目前。这句中的“去年今日”是一暗笔,告诉读者还有一个“今年今日”,这就为第三四句点明了时间、地点,不须在后两句说明,这就是诗的含蓄精练的具体表现。
“人面桃花相映红”是承上句,转而写人。写法上又有新的变化,从第一句的“实写”直截了当地写,转而为把少女的面庞比作“桃花”,又与真的桃花相映衬,又排除了那种俗而又俗的简单比喻“面如桃花”,而是用“人面桃花”回环相映的镜头去表现。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那“人面”之美就更不言自喻了。这位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后面,还隐含着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如醉如痴的神情姿态,这一切都如在目前,尽管诗中并未直说。从这里不难看出诗人造语之妙,笔锋洗练自然的特色。“人面桃花相映”按说已经写出女子之美,又状出春日大自然的艳丽多姿了,可诗人又在“人面桃花相映”后加了一个“红”字,放在句末,用来极其强烈地渲染出“人面”与“桃花”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又为后两句张本。至此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的人面桃花图呈现在读者眼前了,人面桃花两美相辉的甜美和谐的气氛,与少女初遇时彼此心中的喜悦和激动,爱恋和兴奋也就跃然纸上了,更给读者留下了回味想象的空间。
第三、四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眼前情景。由于旧地重游而物在人空,使诗人的情绪发生了剧烈的转变。他感到惆怅和失望。这种感情,通过对“桃花依旧笑春风”和“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比照,显得异常浓烈。对于这两句的赏析,赵其钧先生在《唐诗鉴赏集》中,有一段非常精采的评析,现抄录如下:“‘人面桃花相映红’是写‘去年今日’三四句又各以‘人面’与‘桃花’领起,写今年今日。去年今年,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的艺术效果。诗就在这种对比之中形成了‘急转’之势,不过再冷静一想,人虽未见,但是情况不明,‘不知何处去’是出门游玩去了?是走亲访友去了?是出嫁了?还是……?这是一连串的问号,更形成了一种虽‘急转’而未能‘直下’的矛盾。这在感情上来讲,不是比那种即使见不到人,却能知其去向更加令人焦急不安吗?焦虑尽管焦虑,眼前仍是‘人去楼空’,只能见到那曾和‘人面’相映的‘桃花’,而更恼人的是花不解人意,‘依旧’和去年一样。这桃花,原来是人面的对照与映衬,而今却变成了人面的象征,变成了激发他愈加思念‘人面’的媒介。这‘依旧’,与其说是唤起了诗人美好的回忆,勿宁说是加剧了眼前的惆怅和寂寞,它那里笑逐春风,岂知我这里却苦在心头,正是‘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这种以笑写忧所造成的意境,却是收到了倍增其忧的效果。”这段分析是颇有见地的。讲的是寻艳不遇,令人扫兴的事,这是如实抒写。但透过字面,如“笑”——花盛开,桃花“依旧”开,也“依旧”红,但没有了“人面”的映衬,便失去了灵魂,变成了毫无感情的“物”。物在人去,人面杳然,诗人怅然若失,旧事难以放下的心怀,心中的恋情,等等,都在这“人面”、“依旧”、“笑”字之中。诗保持久经不衰的艺术生命力,恐怕也与诗人的用词有关。
这首诗后来演变成了“人面桃花”一句成语。后以“人面桃花”形容男子怀念一见钟情后不能再度相见的女子。明?梅鼎《玉合记?言祖》:“蝉联岁华,怕游丝到处将春挂,闷孤眠帐额芙蓉,可重逢人面桃花。”亦可作“桃花人面”。元?刘时中《朝天子?同文子方邓永年泛洞庭湖宿凤凰台下》:“杨柳宫眉,桃花人面,是平生未了缘。”明?胡文焕《崔护记?求饮》:“他临风娇语,香生口脂,羞人倚树,双眸懒回,桃花人面娇无二。”清?黄遵宪《不忍池晚游》诗:“鸦背斜阳闪闪红,桃花人面薄纱笼。”袁去华《瑞鹤仙》:“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念沉沉,小阁幽窗,有时梦去。”
在崔护《题都城南庄》之前,有独孤及《和赠远》一诗:
忆得去年春风至,中庭桃李映琐窗。
美人挟瑟对芳树,玉颜亭亭与花双。
今年新花如旧时,去年美人不在兹。
借问离居恨深浅,只应独有庭花知。
宋代吴开曾说:“此诗与崔护诗意无异。”(“优古堂诗话”)但略加分析,两诗是有区别的,似不应说“诗意无异”,虽然《和赠远》诗也写得情意绵绵,但从诗的表现力上看,《和赠远》一诗显然松散平实,不如崔诗画面集中,对比鲜明,跌宕起伏,回环往复,含蕴深沉,韵味浓郁,更具艺术感染力。
读完这首诗,不喜欢悲剧的读者并不满足,总觉不快,最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据记载故事的结局是喜剧。据说,过了几天,崔护再一次来到姑娘家门。这一次却听到屋里有哭声。崔护连忙敲门,出来的是一位老伯。他见敲门的是个年轻书生,劈头就问:“来的可是博陵崔护?”崔护愕然回答:“正是在下。”老伯顿时痛哭起来:“你来晚了,我女儿被你害死了。”老伯哭诉道:“我女儿从小知书识礼,还没有许配人家。但是自从去年春天以来,时常神情恍惚。今年清明节那天,我们去她母亲坟上扫墓,回来后就发现门上有你题的一首诗。小女看完后哭得死去活来,说是失之交臂,缘分已尽。几天来她茶米不进,刚才已经气绝……。崔护听了失声痛哭,一头闯进屋去,只见这姑娘双目紧闭,躺在床上,腮边犹有泪痕。崔护抱着姑娘的身子,哭喊道:“我来了!我来了!你快睁开眼看看我吧!”正当他哭得痛不欲生的时候,这姑娘忽然睁开眼睛,口中说道:“是崔郎来了吗?我听到了声音。”崔护喜出望外,连忙回答:“是我,是我!是崔护在此!”这姑娘看着他说:“这不是梦吧?真的是你来了吗?”崔护握着她的手,哽咽道:“是我,真的是我!我以后再也不离开你了!”姑娘一头扑在他的怀里,泪痕犹在的笑脸红得像一朵雨后初绽的桃花……
康复后,崔护与她结婚,婚后相亲相爱,白头偕老。这个故事元朝的白朴、尚仲贤把它写成了元人杂剧,明人孟称舜又改编成为《桃花人面》杂剧。今人大戏剧家欧阳予倩改编成为京剧《人面桃花》以喜剧结尾,齐唱:“今年今日此门中,万树桃花一片红。愁思尽随流水去,同开笑口对春风。”
这首诗一直传诵人口,是与它的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故事富有戏剧性有直接关系,但也不能忽略它的表现手法——对比映照。对此,刘学锴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评述为:“整首诗其实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穿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END-
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限学习交流。
金石缘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