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民族服饰博物馆开馆时间继续延迟。为丰富抗击疫情期间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博物馆资源的积极作用,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编号:18ZD20)项目的支持下,民族服饰博物馆开启线上系列推送,通过精美图文多方位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使您足不出户就能欣赏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畅享中国传统服饰之美。
..——..——..——..——..——..——..——..——..
蜡染亦称“蜡缬”,约始于汉,兴盛于唐,至今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唐代经济繁荣,蜡染品种繁多,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代对树象羊蜡缬毡屏风,以兽毛染色蜡绘而成,花纹极为华丽。这说明我国早在唐代对染毛染绸等蜡染彩色织物,就已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唐代.对树象羊蜡缬屏风.日本正仓院藏
蜡染技艺经千百年来的继承与发展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内涵,在苗族、瑶族、布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中延续至今,并形成了具有各自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贵州通志》载:“用蜡绘画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由此可以了解到“蜡染”即是以蜡作为防染剂在织物上画出图案花纹,然后将织物浸入染缸染色,再经沸煮脱蜡,则花纹图案显现而成的过程。年平坝棺材洞出土的宋代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更是突显了古代少数民族高超的工艺技术和独特的艺术观。
“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集挑花、刺绣、蜡染工艺手法为一体,纹样繁缛多变,呈色丰富多彩。刺绣条形纹上方为彩色蜡染部分,二套色复染而成,“冰纹”细腻,分别为土黄和靛蓝,染刺技术高超,花纹之间没有相互浸润现象。风格颇具现代感,刺绣与蜡染同施一裙更独具特色,刺绣的亮丽与蜡染的朴拙相辅相成。
宋代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
在现代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中,蓝白相间的蜡染是大家较为常见的服饰艺术形式。在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服饰中,常会看到一些将绀、黄、赤等色入染而出的彩色蜡染服饰,其色古拙素美,体现了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多样性。由此,本次云观展将主要展示苗族的彩色蜡染服饰。
彩色蜡染亦称多色蜡染。在贵州西北部的织金、黔西县及安顺民族地区都有使用彩色蜡染装饰服饰,当地妇女多以姜黄、桅子、茜草、杨梅汁等植物或朱砂等矿物作染料得红、黄、赭等色,并与靛蓝相碰或叠彩而得丰富色彩。
在民间和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彩色蜡染方法有以下三种:
1.同色复染
此方法多用靛蓝染料,绘好蜡纹的布因入染缸里浸染时间长短不同而出现深浅色。其工艺先将画好蜡纹的布入染缸染成浅蓝色,再将浅蓝色的部位用蜡液涂盖,即“封蜡”。再入染缸浸染成深蓝色,去除蜡质,即得深浅二色。
2.多色复染
此法先用红、黄等色将花纹团案绘制在白布上,民间常用杨梅叶汁或黄扼子,再用蜡将彩色图案封上,即“封蜡”。入染缸浸染,取出煮沸去蜡,清洗晒干便成彩色蜡染。
3.多色涂染
此法将画好蜡的画布入染成蓝色,清洗晾干后,煮沸去蜡再晾干,然后用红、黄等色原料沿蜡画涂染,亦成彩色蜡染。因蜡染不禁多次煮,我们所见彩色蜡染多用此法,但这种方法的彩色部分没有冰纹肌理效果。
在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的彩色蜡染服饰中,亦有藏品服饰上同时运用了同色复染与多色涂染的方式。我们在欣赏这些彩色蜡染服饰时,会发现蜡染而成的图案纹样精度不高,相反因其图案对花有不同程度的错位则使得所绘纹样呈现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这些服饰色彩运用自由大胆,深浅互补、冷暖对比的巧妙搭配营造出古朴典雅、沉稳庄重的和谐之美。
..——..——..——..——..——..——..——..——..
苗族彩色蜡染刺绣对襟女上衣
馆藏编号:MFB
此件苗族服制类型以贵州省纳雍县百兴乡为代表,分布在纳雍县水东、丰岩及六枝特区新华等地。此上衣直身、平袖、对襟,前衣身下摆齐腹,后衣身下摆至膝盖,衣身侧缝开衩至腋下5cm,穿着时将前襟用白色腰带系于腰间。面料为靛蓝色家织棉布,内附浅蓝色棉布里。前身、领、袖及后身上半部主要装饰工艺为蓝、红、黄彩色蜡染。蜡染图形主要骨架为长方形,长方形骨架内再填充以花草抽象纹样,既规整,又不失灵动之气。胸部拼接浅绛色印花布,色调与彩色蜡染十分协调。整件上衣特色之处为后身下摆装饰,由彩色拼布条纹与几何形数纱绣排列组合而成,最上层唯一一条天蓝色横条拼布使服饰整体色彩更为明亮,使用巧妙。(整理人:张毓雯)..——..——..——..——..——..——..——..——..
苗族亮布蜡染刺绣方领左衽大襟女上衣
馆藏编号:MFB
此件苗族服制类型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乡为代表,分布在都江、丹寨等地,称“白领苗”。此上衣平袖,方领,大襟,左衽,扇形摆,前后衣身等长,衣身左右侧缝开衩至腋下,腋下大襟处缝有绳带绑系。此上衣方形领口,肩部装饰有红地铺绒绣寿桃、石榴、凤鸟及蝙蝠等,纹样主体呈拼接用色,并以白色绞线绣勾勒边缘,红地外轮廓饰以金线提亮服饰整体色调。左衽大襟边缘装饰橘色地十字挑花绣几何花卉纹样,紫、蓝、绿色绣线与面料底色形成对比。衣袖中部及肩背部拼接、贴补蜡染漩涡纹装饰,苗语称“窝妥”,传说该纹样来源于对水的崇拜,此处漩涡纹在单色蜡染的基础上填充黄、红两色,色彩和谐统一。袖口镶以白地黑条纹斗纹布,后腰左右两侧对称缝缀红地刺绣饰条,下方缀以珠串流苏,此处残缺。侧缝开衩及衣摆层叠拼缝黑、白、红、橘色边饰,此部位的层叠装饰为该支系的识别标志之一。衣襟下摆亮布做以打褶处理后打开,形成暗条纹效果,内边锁绣绿色装饰线。(整理人:张毓雯)此件贴补彩色蜡染漩涡纹装饰工艺即使用靛蓝蜡染后,图案外侧绘制黄色粗线滚边效果,并在黄色中间用朱砂描出细线装饰。
..——..——..——..——..——..——..——..——..
贵州大方果瓦乡苗族蜡染贴补绣女上衣
馆藏编号:MFB
此件贵州大方果瓦乡苗族蜡染贴补绣女上衣,衣料为蓝染棉布。两袖通长.6cm,两肩宽55cm,袖宽24cm,衣长53.5cm,形制为立领对襟,领面高6cm,在衣服的前肩部、前胸部、前下摆处,都装饰有红色、蓝色、白色的蜡染几何纹样。主要采用蜡染和拼补绣装饰。蜡染主要在于前胸和后背,肩部的蜡染纹样,中间是红色正方形,其中四个方向,都是三个相互嵌套的蓝色小正方形,有且有黄色包边,红色小方形之外,填满白色的小单位类十字形花纹,像规律排列的十字云团形状。胸部的蜡染纹样,也是红色十字纹,在一个大的边框十字中,有五个小十字,两者之间却是三个白色的小十字云团嵌套在一起,形成方形,且边缘呈现半十字纹的类云团纹。下摆也是大的十字结构,十字结构也和前两者不同,中间又由五个云团状的十字填满。(整理人:陈敏)..——..——..——..——..——..——..——..——..
苗族彩色蜡染刺绣对襟女上衣
馆藏编号:MFB
此件苗族彩色蜡染刺绣对襟女上衣,为清末时期安顺花苗典型女装。此款式从安顺县到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县都有分布,安顺郊区黑石头村是代表产地。其形制宽大短肥,衣长51cm,两袖通长cm,整个衣领和前襟部位是由一片长87cm,宽10cm的布直裁而成,大领对襟,穿时做交领状,领子后倾。服饰整体造型为T字形,两袖腋下梯形剪裁插片使服装呈蝙蝠袖造型。此件安顺花苗女上衣裁剪的巧妙之处在于,两个蝙蝠袖造型的袖子是由同一块布折叠裁剪而成,最大的限度利用面料避免造成浪费。此件花苗盛装的衣领、肩部、衣袖、衣背为彩色蜡染棉布,肩部至后背拼接的整片蜡染棉布由点线面形成几何图形及卷草龙纹组成的纹样。(整理人:孙嘉)..——..——..——..——..——..——..——..——..
贵州林泉苗族蜡染女上衣
馆藏编号:MFB
此件苗族蜡染女上衣款式为贵州林泉地区苗族服饰。整体呈A造型,衣身左右两端开衩,前片为直开身,后片腰两侧对称伸展出翘角。青黑色底布上贴蜡染及绒布,色彩缤纷艳丽,色调和谐统一。领边、袖子、衣身前后装饰着丰富的蜡染及贴布花卉纹饰,与底布互相形成对比,富有层次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后背纹样采用同色复染而成,充分利用蜡的自然防染效果,图形自然生动,不拘束,具有着斑驳和朦胧的意味。袖子处贴补多色涂染袖片,蓝白色间点缀的红色染料及刺绣,冷暖对比显著,点线面的构成也极富秩序性,自然而不随意。(整理人:胡诵惟)
..——..——..——..——..——..——..——..——..接来下展示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的部分黔西苗族彩色蜡染袖片,主要为歪梳苗女装上衣两袖部位的蜡染装饰片。因蜡染工艺较为复杂,制作耗时很长。苗族妇女通常先制作小块饰片,这样方便利用零星时间,随时可以取出布片画蜡。最后把多块饰片组装在一件衣服上,配以刺绣、贴补等工艺制作成绚烂精美的苗衣。这些袖片以二方连续方式构图的黔西苗族典型的勾藤纹、四瓣团花等纹样,图案灵动流畅,旋转盘绕,以深浅不同的蓝白色相间,蓝白以外的色彩多以蜡染脱蜡完成后用从植物萃取的天然染料涂画而成的。袖片所示画面图案主次明确,色彩和谐鲜明,亦有较强的层次感和立体美感。(整理人:刘育红)..——..——..——..——..——..——..——..——..
黔西苗族彩色蜡染袖片
馆藏编号:MFB
..——..——..——..——..——..——..——..——..
黔西苗族彩色蜡染袖片
馆藏编号:MFB
..——..——..——..——..——..——..——..——..
黔西苗族彩色蜡染袖片
馆藏编号:MFB
..——..——..——..——..——..——..——..——..
黔西苗族彩色蜡染袖片
馆藏编号:MFB
..——..——..——..——..——..——..——..——..
黔西苗族彩色蜡染袖片
馆藏编号:MFB
..——..——..——..——..——..——..——..——..
黔西苗族彩色蜡染袖片
馆藏编号:MFB009
彩色蜡染不仅外在形式呈现拙朴之美,其技艺亦具巧夺天工的工艺之美,传统蜡染自然天成的冰纹肌理具有丰富的层次美感,绘染以彩,又显独特的笔触之美。彩色蜡染服饰的质朴风格为苗族服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生命力。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年开始筹办,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民族服饰文化方向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族服饰素材库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