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导读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几千年前就生息在中国的云贵高原和四川安宁河、雅砻江和金沙江两岸一带。如今生活劳作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北京、上海等省市以及越南、美国、香港等海外的国家和地区。据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国内彝族人口万多,据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第七位。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披星戴月、勤劳奋进,创造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绚丽多姿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体制,建构了自己民族创造的文明体系。彝族服饰就是这个民族文明体系中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的体现及标志之一,有它的产生、发展、变革、传播和传承的过程。它的款式、质地、色彩、图案、工艺、着装习俗等各种元素,与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变迁、经济发展水平、生活生产习惯、民族交往与融合和人们的精神需要密切相连,并一代代延续至今,成为当今世界上各民族服饰中与众不同的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民族服饰。
01
彝族服饰的流变
彝族服饰的产生伴随着彝族人从原始社会走来,历经蓬发,赤脚,用树叶、树皮遮身,到梳发,穿草鞋、布鞋,用火草、树皮、兽皮、畜皮制衣穿身避寒,再到梳辫盘头,镶嵌各种图案的头饰,悬挂佩戴各类耳饰、手饰,穿绣花鞋、布鞋、皮鞋,用五彩缤纷、鲜艳夺目的麻布、绸布、棉布、皮革缝制款式多样、色彩多姿、工艺繁杂、花纹图案绚丽的服饰穿在身上避寒亮美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现在能查阅到的彝汉文献资料来看,彝族服饰早在西汉以前就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征的各种服饰文化了。在云南晋宁等地考古资料记载,彝族祖先已经是编发、绕发髻、戴耳环、手镯、佩刀剑、穿大袵襟衣的人了。年,在云南昭通后海子挖掘出土的东晋霍承嗣墓的壁画中“夷”部曲的形象就是椎髻、披毡、赤足。彝族社会发展到唐宋时期,彝族服饰的材质、款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南诏野史》中记载:“黑倮倮……男挽发贯耳,披毡佩刀,妇人贵者衣套头衣,方领如井字,无襟带,自头罩下,长曳地尽许,披黑羊皮。”在《新唐书.南蛮传》中记载:“乌蛮……男子椎髻,女子披发,皆牛羊皮。”在《蛮书》中记载:“乌蛮妇女以黑缯为衣,其长曳地。”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彝族服饰已经是用牛羊皮制作,崇尚黑色,穿贯头衣,扎“英雄结”,戴耳环,佩戴刀剑等样式特征。到了元、明、清的时代,随着改土归流、常年征战等社会变革,彝族人四处迁徙,支系倍增,山川阻隔,经济发展不均,彝族服饰发展、变化十分明显,逐步形成各支系各地方的彝族服饰特点。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中记载彝族的服饰:“罗罗……男子椎髻,摘去须髯,或髡其发,……妇女披发,衣布衣,贵者锦衣,贱者披羊皮.……妇女耳穿大环,裙不过膝。男子无贵贱皆披毡跣足。”在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中记载云南彝族妇女的服饰为“妇人蟠头,或披衣,衣黑,贵者以锦缘饰,贱者披羊皮。”在范宁的《九夷考》中记载四川西昌地区的彝族服饰:“倮倮……男女插发,著长衣,腰系皮带,裹帕,赤足……妇人纽发盘头上,身着绣花长衣,无袴,赤足,外披细毡衫。”在清康熙的《楚雄府志》中记载,云南楚雄彝族女性服饰穿着是“女不裤,系统裙,衣不开胸襟,从首领罩之。”在清康熙的《弥勒州志》中记载,云南弥勒彝族服饰为“鲁兀(罗武)倮罗……男子也有戴帕着靴鞋者,穿有青大布,佩刀;妇人穿袍人黑倮,但首报请绫帕。”到了近现代,彝族的服饰在传承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由于迁徙到边远山区、高寒山峦、林间沟壑里的彝族各支系相对居无定所,四处迁移,民族融合或民族之间的交流很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思想意识比较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单一朴素,这样传统服饰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在川滇大小凉山彝族地区、滇东、滇东北、滇西、滇南、黔西、黔西北和桂西的高寒山区或半高寒山区的彝族聚居地方,彝族服饰保留着古老的传统,留“天菩萨”、青布包头、戴耳环、颈饰、首饰、披羊皮、兽皮、穿火草衣、羊皮褂、麻布衣、百褶裙、佩刀、赤脚、绑腿或穿草鞋等传统彝族服饰的款式结构、材料质地、色彩装饰等,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传播并一代代延续下来。如今的以居住在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为主体的凉山型彝族服饰,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相反,没有迁徙或迁徙以后依然居住在湿润温和的田坝、丘陵、高原的平原地区的彝族各支系能够稳定定居,与汉族、白族等各民族相邻居住或交叉散杂居,民族融合或民族之间的交流比较频繁,经济发展较好,思想开放,生产生活方式多样化,这样在传承传统服饰文化基本元素的同时,大量吸收、仿照和引入汉族等其他民族服饰文化的元素,逐步形成了各地方各支系彝族特有的服饰。除凉山型彝族服饰以外的乌蒙山型、楚雄型、红河型、滇西型和滇东南型五种类型的彝族服饰中的彝族女性服饰,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服饰代表。这些类型的彝族女性服饰的款式色彩、质地样式、花纹图案、刺绣工艺、穿着习惯等都深受汉族服饰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影响,而男性服饰则受到汉族服饰的深刻影响,或与汉族服饰没有两样了。如楚雄、红河等一些彝、汉等民族杂居区的彝族女性服饰,吸收或引入了一些汉族服饰文化的元素,用五彩缤纷、色彩鲜艳的各种颜色的棉布制做上衣、裤子、围裙等服装,女子辫发,穿衬衫、背心、长袍,系围腰,穿长裤,穿鞋袜。男性戴帽,穿长袍、马甲、长裤、靴鞋等,与当地的汉族男性服饰相仿。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交通便利,思想解放,各地的彝族人在安居乐业的同时,不断吸收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思想意识和文化风格,许多年轻人不断跨民族、跨地域移动发展,婚恋成家,民族交流频繁,民族融合不断,各民族人之间相互学习,彼此借鉴,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即便是最传统的凉山型彝族服饰,在制作上、工艺上、穿着上等各个方面,都已经渗透或吸收汉族等其他民族服饰文化很多元素,有的年轻人已不再那么注重穿戴本民族自己的服饰了,很多生活山里的彝族小孩和生存奔波在城市里的彝族人,除了节假日偶尔穿戴彝族服装外,平时所穿戴的服饰与汉族服饰或现当代流行的服装没有任何区别了。
2
彝族服饰的基本元素
彝族服饰包括发饰、头巾、首饰、衣、裤、裙、带、鞋等各部分,其基本元素包括服饰的材质、款式、色调、花纹、图案、种类、工艺、饰品、功能等各种元素。由于彝族人居住地域广,支系繁多,方言土语复杂,各地的彝族服饰的基本元素有些差异。下面作简要介绍。
(一)材质用来制作彝族服饰的材料非常多,主要有树叶、树皮、火草、兽皮、畜皮、毛料、麻布、棉布、绸缎、金、银、铜、珍珠、玛瑙、海贝等。树叶、树皮、火草、兽皮是早期彝族人用来做制作衣服的主要材料。在彝文典籍《阿细的先基》中描述彝族祖先阿热和阿咪把山沟里的树皮剥下,拿给人们当作衣服穿,儿女们打死豺狼剥下皮穿在身上,打死野狗剥下皮系在腰等传说。在《南诏通记》等文献上记载彝族先民使用火草制作衣服的记录。南诏国的时代,披虎皮成为一种特权,虎皮成为南诏王的礼服或奖赏功臣的奖品。畜皮、毛料、麻布和棉布是彝族制作服饰最多的材料。畜皮包括牛皮、羊皮、牦牛皮等。主要用来制作马甲、皮褂、皮袋和皮包。毛料是绵羊毛和山羊毛。用来制作披毡即“瓦拉”和“袈史”以及百褶裙。麻布用来制作上衣、下裤和马甲。棉布用来制作头帕、上衣、下裤、围裙、围腰、腰带、坎肩、长袍、裙子、布鞋等。绸缎用作制作头帕和图案花线。金、银、铜、珍珠、玛瑙、海贝等,用来制作耳饰、颈饰、手饰及镶嵌饰物。
(二)款式彝族服饰的款式包括头饰、披毡、襟衣、贯头衣、衣褂、长袍、筒裤和裙子。头饰包括缠头、包头、绕头、方帕、头盖、头巾和瓜皮帽、草帽、斗笠帽、鸡冠帽、鱼尾帽、直筒帽等各种帽子及其装饰物品。披毡包括凉山型彝族服饰的“瓦拉”和“袈史”以外,还包含贵州威宁县、云南镇雄县、彝良县等地男性服饰中的披风衣。襟衣是川、滇、黔彝族穿着最多的上衣,包括大襟(右衽)衣、对襟衣和斜襟衣。大襟衣分长襟衣和短襟衣,长襟衣长至膝下,流行于贵州毕节地区、盘县和云南的石林、弥勒、宜良、峨山、江城等地。短襟衣长至膝齐,流行于四川凉山,云南大理、楚雄等地。对襟衣和斜襟衣是云南的麻栗坡、元谋、开远、峨山等地的女性上衣。云南楚雄大姚县桂花区的女性对襟衣镶满各种花纹图案,以黑为底色,前短后长,前摆至腰,后摆至小腿,谓为别致古朴。贯头衣分为用红色毛线制作的方领无袖贯头衣和用蜡染棉布制作的有袖贯头衣。前者前短后长,腋下不缝,色彩艳丽,流行于云南武定、禄劝和寻甸等县交界地区。后者绣满、镶补各种花纹图案,色彩斑斓,造型奇特,有方领和圆领之别,流行于云南文山、邱北、麻栗坡及广西那坡等地。衣褂有羊皮褂和马甲,广泛流行在川、滇、黔、桂彝族地区。长袍像汉族服饰中的长袍,在云南楚雄等地的彝族男女性中流行。筒裤是川、滇、黔、桂各地彝族服饰中最常见的下衣,颜色主要以青色、蓝色为主,也有其他颜色的,用棉布制作的居多;各地区、各支系或方言土语区的彝族筒裤的款式和样式有差别,有的裤裆宽肥,有的紧窄;裤腿长短有差异,有的长至着地,有的短至膝齐。裙子是典型的彝族传统服饰,是彝族女性的主要下衣;一般用羊毛线或棉布制作,工艺讲究,尤其是凉山型彝族女性服饰中的百褶裙,样式众多,缝制结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成年女性的裙子与未成年女童的裙子差别很大。
(三)色调彝族服饰的色调,有冷色调和暖色调,从古朴、典雅、清淡到鲜艳亮丽、多姿多彩的发展过程。彝族服饰使用黑、青、蓝、红、黄、白、粉、绿、紫等颜色,作服饰的底色或做图案的色彩;制作出来的服饰端庄富丽,或古朴典雅,或乌亮厚重,或五彩缤纷,或色彩斑斓,种类繁多。一般多以黑、青、蓝色作为服饰的基调,辅以其他颜色相间配饰,反映出崇尚黑、虎、龙、火等审美心理和思想情感。各地方、各支系彝族服饰的色调上有明显的差异;男女性别或成年与否上也有很大的区别。自称诺苏、聂苏、纳苏等支系的彝族服饰色调,以黑、青、蓝色为基调或主调;楚雄地区、红河地区、滇东南地区的彝族服饰大多以白、蓝、红、粉色为基调或主调。一般男性和成年人服饰的色调多以黑色、青色、蓝色为主调,女性和未成年人的以红色、蓝色、绿色为主调。无论是哪种色调,都是各地彝族人思想情感和审美价值的表露和体现。
(四)花纹彝族服饰的花纹种类多样,有几何图纹,动、植物变形纹和写实的花草虫鱼图纹。包括涡旋纹、虚牙纹、火焰纹、八角纹虎头图纹、龙图纹和花卉图纹七种纹样。涡旋纹又叫羊角纹,主要装饰在服饰上衣的盘肩、衽边、下摆和裤脚口上方,多以镶补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川、滇、黔、桂的彝族服饰上都能找到这种花纹。四川普格、金阳、德昌等地彝族女性上衣,用黄线锁定剪好的红色布纹育黑色底布上,组成一排排的“羊角花”,很是鲜艳夺目,造型别致。贵州毕节等地彝族服饰中长衫下摆的涡旋纹也是美不胜收,风格别样。虚牙纹也叫狗齿纹,是由无数的小三角形正叠成锯齿状。以镶补的手法镶嵌在青色、蓝色等布料制作的头帕两端、袖口、衽边和裤脚口上,流行于云南石屏、开远、弥勒等彝族地区。火焰纹是一种火焰式花纹,以镶补手法,用红线锁定蓝、绿、粉色等布条纹,于女性的头帕、上衣后摆、袖口等处,线条流畅,色彩明亮。八角纹是各地彝族服饰花纹中最常见的几何纹样,用各种颜色的布条纹做成后,用某种色线锁定而成,色彩绚丽,构思巧妙,流行很广,在各地彝族服饰上随处可见。虎头图纹是一种用云纹、涡旋纹等纹样构成的,多用在彝族儿童鞋、帽图案的装饰及女性的绣花鞋上,是崇虎的表现。龙图纹是一种龙形图纹,多以镶补的手法装饰在女性上衣胸前等处,流行于云南巍山、绿春等地,是崇龙的表现。花卉图纹是一种写实的花草、虫鸟等自然界动、植物的图纹,用镶补或刺绣的手法,多用喜鹊、百灵鸟、马缨花、索玛花、茶花、蝴蝶等图纹,装饰在女性服饰上面,尤其多装饰在未婚女子的服饰上,生动形象,美观喜气。
(五)图案彝族服饰图案十分丰富,设计精美,颜色多样,主要装饰在服饰的的头帕、帽子、领口、环肩、胸口、襟边、袖口、围腰、下摆、裙沿、裤脚、鞋面等处,以大自然的花卉、虫鸟及家禽等动植物的形象为主,一般包括火焰、鸡冠、羊角、蝙蝠、蝴蝶、燕子、杜鹃、鹰、龙、虎、鱼、凤凰、孔雀、斑鸠、蜜蜂、蚂蚁、桃花、茶花、索玛花、马缨花、芍药花、牡丹花等等,都可以作为服饰的图案。
(六)种类彝族服饰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若干类。从用途上可以分普通服、节日服、婚礼服、葬礼服、祭祀服、征战服等。普通服就是平时生产、生活、休闲的时候,随意穿在身上的服饰,也叫常装。节日服是逢年过节,喜气洋洋的时候,才拿出来穿着打扮的,也叫盛装,色调鲜艳活泼,五彩缤纷。婚礼服是男女结婚的时候,新郎新娘穿的服饰,色调鲜艳,明快。葬礼服是逝者穿的丧服,色调淡雅、庄重、古朴。祭祀服是执行宗教事物及巫术活动的人的专门服饰,即彝族毕摩和苏尼的服饰。毕摩服饰有黑毡笠、鹰爪帽、野猪牙项圈、羊皮经袋等。征战服是指勇士在作战的时候穿的服饰,有黑披毡、护肩或护胸或护膝的皮革衣裤,配以长刀、弓箭和枪弹。
(七)工艺彝族服饰的工艺制作十分精细,流程繁杂。制作工具有的繁杂,有的简陋,各种大小的缝针、剪刀是最常用的工具。擀制披毡的工具主要是弹弓、蔑笆扎、竹帘、竹竿等。擀制披毡的程序是先由女子把羊毛撕松软后铺在蔑芭上,男子用弹弓弹羊毛成细毛绒后均匀地铺在竹帘上口喷温水数口,用力卷起竹帘搓揉几遍后,细毛绒粘粘成毡卷后,放在蔑芭上反复搓揉,再加褶或串领染色,晒凉干后成为披毡。制作过程复杂精细。纺织的工具有纺轮、蔑篓、木桩等。不同款式服饰制作工具和工艺千差万别。工艺手法各不相同。在缝制的过程中,服饰工艺特别讲究,尤其是饰花工艺丰富多样,别具一格。包括盘花、贴花、补花、镶嵌、滚边、刺绣和挑花。盘花是将色布剪成细条或将杂色线编成叉形后,再盘成波浪、铁链、窗格等各式纹样。贴花是把色布剪成两方连续或对称两方连续纹样后贴在服装的某个部位,在沿边压条缝或丝编或贴银泡、银片等,如羊角、火镰似的纹样。补花是把布面剪成纹样后贴色布压边,形成各种纹样。镶嵌是在衣襟上镶或嵌入色布条或丝带成牙纹样或鸡冠纹样。滚边是在衣服边上滚贴色布,形成各种凹凸不平的纹样。刺绣是在头帕或袖口上刺入或绣上丝色线,形成如花草、茎叶等各式纹样。挑花是在衣领、头帕上挑织色丝线,形成各种图案纹样。
(八)饰品彝族服饰的饰品丰富多样,灿烂夺目。从头、耳、劲、肩、胸、手、腰、腹、腿到脚,全身都有各种饰品。分头饰、耳饰、颈饰、手饰、胸饰、脚饰等。材质上有金、银、铜、玉、珍珠、贝壳、玛瑙、兽骨、兽牙、布料、鳞片等材料。在这些材质里,彝族人更喜欢银饰。如银簪、银泡、银花、银珠、银索、银耳环、银领牌、银项链、银胸串、银手镯、银戒指等应有尽有,造型各异,图案亮丽、琳琅满目,光彩照人。(九)功能彝族服饰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为人们遮风挡雨,避寒防暑,保身免伤等的自然功能。二是区别人们性别角色、年龄大小、职业地位、风俗礼仪等的社会功能。三是体现人们求善求美、喜怒哀乐、奇思妙想、感应神灵、寄托信仰等的审美情趣、精神家园和艺术风格的功能。
3
彝族服饰的类型简介
由于彝族分布地域广阔,支系繁杂,自然地理风貌有别,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川、滇、黔、桂四省区操不同方言土语区的彝族人的服饰不尽相同,服饰的结构、款式、质地、色彩、花纹、图案、工艺、穿着习惯、装饰风格等方面都有所差异。因此,前人学者们在研究阐述彝族服饰时,依据彝族服饰的特点,把彝族服饰分类为凉山型、乌蒙山型、楚雄型、红河型、滇西型和滇东南型六种类型。每种类型有根据方言土语的不同或支系的差别,又分若干种样式。
(一)凉山型彝族服饰凉山型彝族服饰是使用北部方言的彝族人的主要穿着物,主要分布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各市县,雅安地区的汉源县、石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县、泸定县,乐山地区的马边县、峨边县、金口河区,宜宾地区的屏山县、古蔺县、叙永县,攀枝花市的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云南省丽江地区的华坪县、永胜县、宁蒗县、丽江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中甸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县,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剑川县,昭通地区的巧家县、永善县,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永仁县、元谋县、禄劝县的部分地区以及成都市、昆明市等国内一些大中小城市和美国、日本、香港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凉山型彝族服饰的内容包括穿戴、悬挂、涂抹在人们身上的衣服、鞋帽、耳环、项颈、斗笠、绣包、戒指、手镯、文身等各种服饰、装饰品和化妆品。这些服饰呈现出多姿多彩、样式独特、色彩纷呈、种类繁多、图案鲜美的景象。有盛装、常装、婚服、丧服、祭祀服、战服等各种服装款式。也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性别上男性下身穿裤子,女性穿裙子。年龄上,未成年人穿童衣、童裤或童裙,成年人穿成人装。
1、男性服饰凉山型彝族服饰由于使用所迪(阿都)、圣乍和义诺不同土语的差异,在男性服饰上有所差异。可以分为所迪(阿都)、圣乍和义诺三个服饰区,俗称为小裤脚、中裤脚和大裤脚区。小裤脚流行于川、滇的普格县、布拖县、会理县、盐边县、米易县、元谋县等说所迪土语区的彝族男性成员中。特点为裤脚小,裤裆宽肥。颜色多数为黑色。中裤脚流行于川、滇的喜德县、盐源县、宁蒗县等说圣乍土语区的彝族男性成员中。特点是裤脚比义诺区大裤脚小,比所迪区的小裤脚大,一般裤口幅宽在60-厘米之间。颜色大多数为黑色。大裤脚流行于川、滇的美姑县、甘洛县、峨边县、昭觉县、巧家县等说义诺土语区的彝族男性成员中。特点是裤脚大,一般裤口在幅宽-厘米之间。颜色多为黑色或蓝色或黑蓝搭配而成。以上是凉山型男子裤脚上的区别。凉山彝族男性喜欢在头顶上留一簇长发,俗称“天菩萨”,缠头帕。头帕用蓝色或青色的粗布或丝绸布做成,宽约一尺,长约几丈。头帕前端偏额前束尺把长的尖椎体,俗称“英雄结”。年轻人和年老人的“英雄结”的结裹样式有所差异,前者细长而尖挺,后者粗短而成卷状。男童的发型在理发时前额上留一簇,童帽用深色的轻柔布料做成夹层帽,帽面上绣有火镰、羊角等的花纹。童帽样式有猫头帽、鸡冠帽、蝴蝶帽、钢盔型帽等各种绣有花纹、线条图案的款式。这就是凉山彝族男子的发式和头饰的装束。凉山彝族男子说不同土语的人的上衣着装大同小异,款式有长袖、坎肩、背心、外套等内外衣。常穿的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用棉布或毛料制成,在领口、袖口、胸部、襟边绣饰红、绿、白、蓝细条花纹和花边。上衣的颜色有青、蓝、灰、白等各种颜色。上衣外套上喜欢披、穿纯绵羊毛制成的“瓦拉”和“袈史”,汉译为“擦尔瓦”和“披毡”,样式都是披风式的。在制作、结构和用料上两者有所区别,“擦尔瓦”用羊毛捻线织成的毛线缝制后在领子上用一个小指般粗的羊毛绳串连收紧而成。展开宽度有二米左右,长度由一米四左右。颜色有黑色、白色和蓝色的,除白色款式外均会在领口、下摆和周边镶嵌青、红、黄、蓝等色彩艳艳的线条或花纹图案。“披毡”是用竹制弹弓将羊毛弹松柔后厚薄均匀铺在竹席上,喷洒温水后将竹席裹起来回滚动搓揉是羊毛粘粘在一起,用两块木板捆夹凉干后用一根小拇指粗的羊毛绳串连成层层折叠的领口而制成的。展开后长宽度跟“擦尔瓦”的差不多,折叠层有几十层到上百层不等,故也称“百褶披毡”。颜色主要有黑色、白色和灰色居多。凉山彝族男子服饰装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是头缠帕、戴斗笠、帽子、前额立“英雄结”;双耳中或左或右一般穿带耳环、耳坠等饰品;手戴戒指、手镯,胸前佩带或斜挎白色骨片镶成的用细牛筋编织而成的“堵塔”带;用腰带系扣裤子;腰间佩饰战刀和银饰香盒,腰系可装烟、绒草、火镰和钱物用的用麂子皮或布料或毛料制成的各式挎包或小包或肚兜;一般赤脚、腿裹绑、套毡袜等。从年龄上看,凉山彝族男性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除了一些佩饰物的区别和服饰大小的差异外,没有其他任何质的区分。
2、女性服饰凉山彝族女性服饰绚丽多姿,在结构、形状、规格和色彩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儿童装、青年装和中老年装的差异。在发式上未成年女童梳单辫于脑后,可戴各式各样的童帽。成年女人梳双辫,扎压头帕或帽子。依据是否已生育所带的头饰有所差别。未生育者戴头盖,已生育者戴帽子。说不同土语区未生育女子戴的头盖有差别。说所迪土语区女子头盖是一条里面有一圈弧形硬布带的约宽一尺、长两尺的彩线锁边的青布帕。戴时将发辫夹在硬布带两端并盘于其上用绳交叉扎紧后戴上头帕,头帕两端收夹在脑后的发辫内。说圣乍土语区女子戴的头盖是一块面青里红的层叠数层的彩线锁边的绣上花纹图案的约一尺长的方瓦形布。戴时头盖一端在额前另一端放于脑后,中间用发辫扎压在头上。说义诺土语区女子戴的头盖是一节深色布料折卷成一块布匹。戴时将布匹从前额到后脑顺放头顶用发辫扎压在头上。说义诺土语区和圣乍土语区已生育女子戴的帽子很相似。是一种用几片扇形布块缝制的帽檐大的青色布面夹层帽,展开像荷花的叶子,汉语称为“荷叶帽”。帽顶饰有布钮或银炮,帽后部向帽心镶嵌有红、黄、蓝等颜色布料制成的一条宽二寸,长5寸左右的箭形布条。戴时将双辫盘于头顶用绳扎紧后帽圈套在盘辫上,帽圈两边的细布条在脑后打结将帽固定在头上。说所迪土语区已生育女子戴的帽子一种竹架青布大圆顶盘帽。双耳佩戴金、银、铜、珊瑚、玉贝、玉珠、玛瑙等制成的多彩串珠、耳坠、耳环等饰品。凉山彝族女性的上装非常讲究。上衣领子的领面装饰有银炮,有贴花、桃花等花纹,多用红布和其他浅色布料做成。领口用银片做成。一般中青年女子戴长方形银质领口,老年女子戴花形银牌。着装时颈部围戴镶有各种图案的铜、银领圈牌,颈前颚下有铜、银制成的长方形领牌撑托着下颚,彰显端庄美丽和审美。上衣跟男性上衣基本相似,分开襟长衣和短衣和坎肩,区别在于花纹和花边的多少及鲜艳与否上。一般所迪土语区的彝族妇女,更讲究和喜欢各种款式的绣花上衣,义诺土语区和什乍土语区妇女服装的花纹比较单一。着装时,一般穿两件上衣。一件是贴身穿的单衣,一件是套在单衣外面的罩衣。还有经常是外面在披一件披毡或瓦拉。下衣都穿用棉布或羊毛、麻布、丝绸制作的百褶裙,有些地方也穿汉式裤子。分童裙和成人裙。童裙一般是没有绣花的上下青白或其它颜色制成的两节式普通裙子。成年裙子是用青、红、黄、绿、白等多种颜色搭配相镶缝制的有上、中、下三节结成的百褶裙。腰带有红、白、青、蓝、紫色的棉布或羊毛或丝绒线制成的两头留有精美流苏的长条带子。百褶裙正面左侧佩有精心绣上各种颜色花纹图案的三角形的底边垂有一排色彩鲜艳的飘带的手工绣花荷包。用来装针线等小东西,也做装饰美感。一般左右手背或手腕上点有墨汁纹迹,左手上佩戴金、银、铜、玉石、珍珠、玛瑙等制成的手镯、戒指或串珠。凉山型彝族服饰具有典型的彝民族文化特征,是人们所居住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的具体表现和凝结。整个装束的功能主要是:一为遮寒避暑,二为衬美娱悦。这些服饰自从产生、创造、发明以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传承至今,它既是物质文化的物质本身,也是精神文化的某种表现,赋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
(二)乌蒙山型彝族服饰乌蒙山型彝族服饰主要流行在贵州毕节地区各县市、六盘水市各县市,四川叙永县、古蔺县,云南昭通地区的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以及广西隆林等地区。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彝族的居住地,历史上这些地区的彝族服饰跟凉山型彝族服饰基本相似。元、明、清改土归流以来,这些地方彝族服饰的结构、款式、用料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现代社会,除了一部分人外其他人都在穿着现代服装了。乌蒙山型彝族服饰各个地区有所差异,但总的特点是男女装通常都是以青色和蓝色布料制作而非毛料或麻丝制品制作,款式上男女上衣都是大襟右衽长衫或短衫,下衣是长筒裤子,头戴黑色或白色或蓝色的布帕或在布帕外缠有色彩鲜艳飘带的头帕,腰系白色布带,脚穿绣有各种花纹图案的高钉“鹰头鞋”或“鹞子鞋”或草鞋或胶鞋、凉鞋、皮鞋等现代鞋袜。
1、男性服饰乌蒙山型彝族男性服饰,无论在着装的样式、结构、图案还是着装的习惯、修饰上都比较单一,而且各地区不太一样。有的地方,男性头戴青色或蓝色或白色布料制作的布帕;有的地方还在布帕外中间缠绕数圈红色布线。一般很少戴耳饰品的。上身穿青色或蓝色布料制作的紧身短衣,内穿背心或长袖衬衫,外套一件青色或蓝色披毡,这是一件无领的用羊毛或麻布制作的外衣,有的在外衣离底边一寸左右的上方,缝制一条两指宽的绣有各种花纹的布条,绕衣服底边和前胸至背肩一圈,增其美观。下身穿大裤脚裤子,有的穿在两条裤腿中间绣有各种图案、花色为一周的裤脚底边有一圈花格条纹的长裤。广西隆林等地区的老年男性头戴黑色布料制作的圆形头帕,身穿黑色右襟上衣;中青年男性用黑白格布帕包头顶后用黑色布条缠绕额头数圈以示庄重;身穿白色右襟长袖上衣,外套黑色短袖衫。
文本参考资料1、伍精忠,《凉山彝族风俗》,四川民族出版社,年12月
2、《中国彝族》画册编委会,《中国彝族》,四川民族出版社,年9月
3、马德清,《凉山彝族民俗文化》,中国文联出版社,年6月
4、巴莫姊妹彝学小组《四川大凉山》,中国旅游出版社,年5月
5、张建华,《彝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年9月
6、苏小燕著《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与工艺》,中国纺织出版社,年12月
7、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编《巍山彝族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年10月
8、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编《峨山彝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年5月
9、毛公宁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民族出版社,年9月
10、白兴发《云南彝族服饰的区域特征及其文化内涵》,载《中国彝雪》第二辑,民族出版社,年4月
11、龙倮贵《浅析彝族服饰类型及其审美艺术特色》,载《红河彝学研究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年7月
12、张海英《从〈阿诗玛〉看彝族撒尼妇女服饰的变迁》,载《云南彝学研究》第四辑,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年3月
来源:羌彝文化
责编:沙玛欢庚惹转载请注明来源信息
相关ichuang
欢迎爆料各位彝族朋友们,彝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