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活动欢天喜地庆盛世吴桥社火贺新

昨天是农历新年大年初一,一大早,吴桥镇戏迷俱乐部的民间文艺爱好者和业余表演队的队员们就穿上行头扮上,带着家伙什儿,为吴桥民众表演吴桥社火庆贺新年。

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传统庆典娱乐活动。社火具有祭祀、祝福的意思。顾颉刚的《古史辩》中说:“社是土地之神,从天子到庶民立有不等的社。”也就是说,“社”古指土地神。社火起源于火,发展于社。火的出现,使人们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荒蛮生活,形成了人们对火的崇拜。由渔猎转入农耕后,土地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于是驱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动随之产生。每遇灾害、瘟疫就“施烟火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随着各地农作物、耕作方式的不同,产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表现形式。

早在隋唐时代,隋炀帝杨广下扬州时,吴桥即有相关社火表演记载。

吴桥社火是吴桥荡湖船、舞龙、跑马灯、河蚌舞等民间民俗活动的统称,盛行于清朝中后期,多和商贸节日盛会、庙会伴随。

“文革”期间,吴桥社火曾一度被禁演。近几年来,吴桥镇文化站为使吴桥社火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整合资源,成立了镇民间文艺爱好者协会及业余表演队,多次参加各类演出并获奖。目前该协会已拥有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8人,扬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28名。

吴桥社火表演内容极其丰富、广泛,它们不受时空、内容的限制,吴桥社火的表演场地一般为家庭院落、街道、打麦场等。演出时由丑角开路,演员根据情节,依次按不同的队列出场,队伍变化灵活,有分有合。先由思维敏捷的“巧嘴人”说几句根据现场情况即席而作的顺口溜,说词妙语连珠,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趣味无穷,把众人逗得捧腹大笑。吴桥社火节奏欢快流畅,表达出农村人的真挚情感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音乐风格鲜明,节目贴近农民生活,彰显了节日期间群众性民间歌舞的韵味。它们的唱词大多应时应景。

据传,抗战时期,陈毅元帅率新四军部队驻扎在素有“苏中小延安、抗日桥头堡”之称的吴桥,当地社火艺人为帮新四军筹集粮草,在“荡湖船”演出中,就唱道“小小花船划向东,装了一船韭菜,装了一船葱,送给“四哥”陈老总,杀那鬼子多立功。”陈毅元帅看了十分高兴,给演出的社火艺人每人1块大洋以示奖励。

随着人类的进步,时代的演变,吴桥社火的形式、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现在的吴桥社火从根本上摒弃了对“神”的崇拜和对祖先的祭祀,纯粹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传统民俗文化娱乐活动。年端午节和年春节前后,吴桥社火表演视频先后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科教频道、纪录片频道及江苏卫视播出,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年8月,吴桥社火获批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年1月14日,吴桥社火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荡湖船的花船用竹子做成船形,再用彩纸或彩绸粘糊,一对老夫妻作撑船划桨姿势进行串词,一女青年在花船内执船作水上荡漾状摆动,扶着船舷两侧的四个小姑娘和两个挑花担的女青年进行集体演唱,唱词多是歌颂当时当地的精神风貌,歌颂党的政策、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民迈步奔小康的喜悦之情。

女子舞龙队,全部由三四十岁的中青年妇女组成。在跑、跳、钻、绕诸项基本功和圆盘游龙、左右游龙、龙舟造型等动作。这支舞龙队还参加过第五届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花船巡演、江都花卉节开幕式等各种大型活动。

走马灯的道具主要由“马”、“灯”、“旗”组成。“马”长约一米,小巧玲珑,由竹篾扎成,前半身、后半身分开。所有演员都浓妆艳抹,头饰、配件很有讲究。随着开场锣响,腰缚马身的表演者手持马首,踩着热闹的锣鼓节奏变换队形,在场上来回穿梭,演绎出一幅万马奔腾的画卷。阵型的变化,有梅花阵、龙门阵、长蛇阵等。同时将蹦跳、说唱等有机结合,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广场文艺表演节目。

吴桥社火将说唱、对唱和舞蹈相揉合,乐器以二胡、竹笛、锣鼓为主,曲调有“四季歌”、“无锡景”、“杨柳青”、“八段锦”、“拔根芦柴花”等,节奏欢快流畅,表达出农村人的真挚情感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它的音乐风格鲜明,节目贴近农村民众生活,彰显了节日期间群众性民间歌舞的韵味。唱词则随时代发展而与时俱进。有唱丰产丰收的,也有唱《二十四孝》中孝子的,有一段唱词:“九天红日照云宵,人民的生活过得好,八荣八耻记得牢,尊老爱幼风尚高……”

吴桥社火的角色和戏剧人物相似,有红脸、花脸、净脸、文旦、武旦、丑脸、白脸等,一般是专人专脸,从绘画、设色、章法、布局都有一定的格式,原本各社火队都有历代相传的图谱,可惜大多数毁于文化大革命中了。

(感谢吴桥张正才先生提供图文)

扬州城东,有花有水有田园。更多旅游资讯尽在“江都旅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cx/84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