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89217.html
1、《阿诗玛》
口述文学《阿诗玛》是一部古老的、被彝族撒尼人民口耳相传至今的叙事长诗,主要流传于昆明石林彝族撒尼人聚居区,分为南北两个流派,传唱方式与故事内容大同小异。
《阿诗玛》整部原诗使用彝族撒尼人的口传诗体语言和叙事曲调传唱,曲调分别有喜调、老人调、悲调、哭调、骂调几种。长诗主要讲述美丽聪慧的撒尼姑娘阿诗玛从小勤劳善良,深得父母邻里喜爱,她虽然贫穷却不为富贵所动,在神权霸强面前不低头,因反抗财主逼婚而被恶神点化为石的悲情故事。年彝族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彝族(撒尼)刺绣
“彝族(撒尼)刺绣”流传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主要聚居区,是一门具有极强装饰性的传统刺绣美术工艺。“彝族(撒尼)刺绣”,彝语叫“拿窝”,意为未绣完的挑花,相传起源于唐宋时期,明清两代趋于成熟。刺绣在彝族撒尼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撒尼女孩自小跟随长辈学习刺绣,经过世代传承和发展,“彝族(撒尼)刺绣”工艺日臻完善。
撒尼刺绣图案样式来自于本民族漫长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对世界的认知,色彩搭配丰富,对比强烈,是撒尼人对大自然艺术化和审美价值的反映。撒尼刺绣对研究民间美术、民间习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传统串花围腰带
年6月14日,“彝族(撒尼)刺绣”经国务院(国发〔〕19号)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彝族三弦舞
族大三弦舞是彝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是彝族人民在休闲或欢乐时跳的舞蹈。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彝族支系对三弦舞有不同的称谓,流传于石林地区的三弦舞具有粗狂、豪放的特点,俗称“彝族大三弦舞”;流传于阿细彝区的三弦舞称“阿细跳月”。彝族三弦舞是一种群体性舞蹈,男女均可参与,但跳舞时只有男子使用三弦,女子和着节奏伴舞。彝族三弦舞中,年轻人跳舞时用的是大三弦,称为“大三弦舞”;中老年人用的是小三弦,称为“小三弦舞”。彝族撒尼大三弦舞主要流传于石林彝族自治县。
相传,古时彝族祖先以狩猎和刀耕火种为生,当先辈们砍倒树林,放火烧荒进行耕种时,为了抢时间、赶节令,往往没等树木烧成炭灰完全冷却就进行耕种,因而经常有人脚底被烫疼,便急忙抬起脚来,一边跳一边抖动,把粘在脚上的炭灰抖下来,嘴里还发出“阿啧啧”的声音,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大三弦舞的舞步。直到现在,人们在跳大三弦舞时嘴里仍喊着“阿啧啧”。
彝族三弦舞被有关学者称为远古舞蹈的“活化石”,它为舞蹈起源与发展研究,提供了大量具有较高价值的宝贵资料。
年6月14日,“彝族三弦舞”经国务院(国发〔〕19号)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