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听红歌期南泥湾

百首红歌,见证百年光辉岁月

百首红歌,诉说百年奋斗历程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横山区文旅局推出

“学党史,听红歌”专栏

让我们用红色旋律唱响百年风华

牢记初心,砥砺奋进新征程

本期推荐歌曲《南泥湾》

这段珍贵的影像资料是由延安电影团于年拍摄的纪录片《南泥湾》,片中记录了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屯田垦荒的真实情形。

百首红歌述党史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这首由郭兰英领唱,被人们传唱了多年的歌曲《南泥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大型歌舞作品《东方红》34首插曲之一。脍炙人口、享誉全国。

《南泥湾》创作于年,是当年“鲁艺秧歌队”为开垦穷山恶岭的南泥湾,三五九旅英雄战士表演的秧歌舞《挑花篮》中的一首插曲。歌曲的创作背景来源于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南泥湾所发生的生产故事。

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日战争,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

三五九旅的战士们在南泥湾伐木、打土坯、盖房子

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开展了以南泥湾为主的大生产运动。经过3年奋战,在缺乏生产资金和生产工具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把南泥湾变成了“陕北江南”,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在艰苦创造期间,全国各地掀起学习“南泥湾精神”的热潮。

年三五九旅于南泥湾开荒种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在这场生产运动中,作为“生产模范”的第三五九旅更是名震边区。在年,延安军民精心筹办了慰问品,并带上文艺节目到南泥湾慰劳第三五九旅全体官兵。准备文艺节目的任务交到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院秧歌队在负责准备文艺节目时,想着应该排练一个和第三五九旅有关联的节目。

编创人员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构思出一个名为《挑花篮》的秧歌舞,伴随着插曲在舞台上表演,插曲的名字就叫《南泥湾》。词作任务分到了诗人贺敬之的手中,他结合自己对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特别是第三五九旅垦荒南泥湾的深刻认识和体会,充分酝酿、一气呵成写出了歌词。再由马可采用陕北民歌的调式,为词谱曲。词曲谱写完成后,经过一番挑选由郭兰英演唱。一时间,这首《南泥湾》迅速在边区走红,并传遍全国。

秧歌舞《挑花篮》

到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指导安排下,一部歌颂中国革命斗争历史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出来。在这部集中多名艺术家,专业、业余演员参加的大歌舞中,周总理亲自点名由郭兰英领唱的《南泥湾》加入其中。在这次演唱中,郭兰英带着总理和人民的信任、期待,对这首歌曲进行了细致的加工、处理,充分发挥了民间秧歌载歌载舞的特点,成功地进行了表演。这首《南泥湾》也“二度走红”,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名曲。

热烈庆祝建党周年

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南泥湾》(年)

百首红歌述党史

热烈庆祝建党周年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gc/83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