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作为少数民族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没有文字的岁月,记录和述说着不同民族的文化个性、信仰、重大事件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在云南省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绣云南》中,可窥探云南拥有刺绣传统的少数民族,他们是如何使用手中绣针和七彩织线织就精致云南生活的。
日前,记者采访了《绣云南》项目负责人陈云龙、蒋琳等,他们将带着读者领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底蕴和传承数千年的生活美学。
问:《绣云南》作为云南省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之一,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书?
陈云龙:《绣云南》受省政协民宗委和昆明市政协的委托,策划、创作,力争成为云南民族刺绣一个有代表性的文化产品。它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梳理和提升云南民族刺绣产业形象、地位、价值,把云南刺绣文化“秀”出省、“秀”向世界的作用。为云南的民族刺绣提供系统、生动、有看头的文化支撑和文化背书,助推云南刺绣产业的发展。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主创团队就发现云南26个世居民族中有15个为云南特有,不同的地理、气候、生物、矿物影响,形成了各自特征鲜明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审美。当这些表现在他们赞美万物、表情达意、记录历史的刺绣中,就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大自然给予云南的馈赠是独一份的,也因此成就了世界独一份的云南刺绣。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没有文字,他们就用刺绣代替文字,呈现着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历史、审美、价值取向,以及对世界万物的思考。
蒋琳:在探访少数民族刺绣的过程中,最为惊喜感动的是彝绣、苗绣、瑶绣、白绣……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刺绣文化和技艺。挑花、扣花、十字绣、平绣、刺绣、堆绣、盘花、贴花……不同的绣法呈现出不同的风情;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同的色调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崇尚;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云霞雷火、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不同的题材呈现不同的图腾和历史。各民族的刺绣,随便拿出一幅,都是一部民族文化史,都能读到这个民族的审美、性格、历史、理想。
问:《绣云南》呈现了什么样的故事和内容?
陈云龙:整本书分成了六个部分:传播,从云南深山走向国际舞台;传承,从失传边缘救回来的那些美好;创新,每个勇于创业、创新和敢于担当的人,都值得被尊重;发扬,80、90、00后这样玩刺绣;引发,刺绣带动的产业;情针意线,刺绣承载的情意。每个部分都选取了代表人物和人物背后鲜活的故事来解读五个关键词:传播、传承、创新、发扬、引发。
在人物故事的选材上精挑细选,诠释生活美学中每一个细节。比如,对于刺绣非遗传承有执念的云南工艺美术大师祖玉兰。多次有人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来收购她的绣画,都被她一一拒绝。她说,这些手工刺绣绝无重款,如果把它们都卖了,来参观的人看什么?想学刺绣的人学什么?她与刺绣结缘的50多年里,不仅教授了超过名的民间绣娘、绣郎和云南艺术学院大学生,下一步还想为全省的残疾人提供免费培训,帮助这些特殊人群走出生活的困境。
再如,弘扬传统文化,造福一方百姓的中国工艺美术典型人物彭萍。虽然她不是云南人,但她所有的作品都与她热爱的云南分不开,她从业30年来先后培养出余名专业绣娘,为“刺绣脱贫”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推广摸索出一条新路子。并与昭通市鲁甸县人民政府、丽江市玉龙县委统战部一起打造“滇绣”基地,推进“精准扶贫”,培养出一批批少数民族农村绣娘,带领她们脱贫致富。
此外,主创人员通过选取一批代表云南刺绣明天的年轻人,讲述他们创业坚守的故事,让读者看到刺绣新生代发扬传统手工艺的心意与吃苦精神,他们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或者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定力与专注,更让读者看到了云南乃至中国的刺绣发展后继有人的希望。书中选取云南小伙李云晨,他是中国最年轻的男性刺绣大师之一,曾收到故宫博物院做刺绣文物修复师的邀请,但心系家乡的他,选择回乡创业。在外学成归来后,他从云南刺绣中提炼元素,通过苏绣技艺,把具象转化为抽象,使其作品走出一条新路子,用针线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像哲学和诗一样表达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手工刺绣。此外,他还花了大量时间思考、研究“如何创立有品质保障、有艺术和收藏价值、消费者认可,甚至可以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刺绣品牌”。同时还学习管理,把一些好的理念和做法应用到刺绣中,解决了刺绣艺术品染尘、受潮、生虫、霉变贬值等困扰业界多年的问题。
最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探究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时装秀——楚雄直苴赛装节,以及赛装节如何推动了云南民族服装服饰向时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进程。同时探讨了“阿诗玛的衣裳”引发的产业——电影《阿诗玛》是如何推动石林的刺绣产品远销东南亚、西欧、俄罗斯、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成为石林出口创汇的重要渠道之一的。
问:《绣云南》的创作过程如何?这样的精品制作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中有怎样的意义?
蒋琳:《绣云南》历时两年完成出版。在筹备当中,困难最大的是要在范围广、涉及少数民族多、各少数民族刺绣风格不尽相同的情况下,选取最合适、最具代表性、亮点的内容放进去,同时又不负此书所肩负助推云南刺绣产业发展的使命和意义。
面对困难,项目组首先从主创团队的配置上进行优化升级。从策划、采编、摄影、设计、视觉统筹、项目运营等方面进行“新老”搭配,既有年轻一些的视角去发现探索,又有资深一些的引导把控;其次是对基础材料进行大量的走访分析。在消化以省政协民宗委调研报告整理成书的《织绣新生活》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走访、采集、分析,对示范文字风格表现、示范设计页面视觉呈现进行多种尝试和研究,始终坚守和致力于做读者能产生共鸣、老百姓读得懂的书;最后就是瞄准《绣云南》的定位,将助推扶贫作为重要任务,“展示民族刺绣文化的特色,助推民族刺绣产业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持续增收提供路径”。通过从这三个层面的统筹把握,最终克服困难,筛选出包括很具代表性的昆明在内的全省30个企业和文化传承人、2个学院、3个刺绣名村、2个刺绣行业协会入编此书。
问:如何评价《绣云南》?有哪些亮点值得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