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是人民的小调,有苦,自然也有欢乐。今日翻开早年写的书信体笔记,几年前我也是这样想的,“风”是炽烈诚挚的歌曲。
过儿留言催更,于是……我想了好久写什么。近日复习,更新得慢些。笑。
今天本不想写关于《诗经》的内容,但已写好了别的又觉得不妥,也许灵感未到。只好下次再写,今日暂且作罢。《桃夭》是“周南”里我没有讲的最后一篇,之所以现在才讲,是觉得它的欢乐之情比别的篇目多一些。
我喜欢桃花,源于对“桃园三结义”的铭记。它总是与韶华,春光有关,总是与转瞬即逝的美有关。也不是没有人觉得桃李艳俗,但是花儿自在地美着,也与别人的看法无关。
小学时,也效仿“桃园三结义”,与朋友在柳树下结拜成了“柳园三结义”,我恰好也是老二,也许冥冥中又与老关有了一些缘分。
比起樱花,我更喜欢桃花,喜欢得多。它不含蓄,只是壮烈又热情地开着,温暖了无数小学生春游的作文。更因为,我总觉得桃花离我更近,樱花总与我隔着一点距离。
但我不得不说的是《桃花源记》,这里面有陶渊明的傻,也有我的傻。我的傻体现在我第一次看它,就哭了……我一看,天哪!怎么有这么好的地方,这么傻这么好的人啊,然后就哭了……我祈祷他们不要被外界的人发现。
推荐给大家几首和桃花有关的诗。我一想,记忆里就涌许多…不过也都精彩。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首绝句之一,张旭的《桃花溪》,还有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这几首其实都比较大众,但是都有各自的深意。我印象这么深刻是因为小学时做一个主题活动,给很多唐诗画了插图……遗憾的是,那本小册子我没有自己留着,可能现在也已遗失许久。
江畔独步寻花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真的很想一一讲述这几首诗自己的故事和我与它们的故事啊,不过可以放到以后写唐诗的时候在讲。一生的故事,一生的歌。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ēn)。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宜:和顺、亲善。蕡: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有蕡即蕡蕡。蓁: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桃花,摘自网络
这首诗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字里行间洋溢喜悦与赞美。既有物质上的幸福又有精神上的满足。
《毛诗序》说:“《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即,这首诗是写后妃不妒的。笑会儿,因为也有人认为《螽斯》是写后妃不妒的,也许真有过度解读之嫌。
现代学者多不取这样的观点。若再还原一些,《桃夭》的确是庆祝男女婚嫁的诗。尤其赞美新娘年轻美丽,面若桃花,心灵无瑕。
当然,后人也有别的观点,比如驱鬼求福之词。读者自行评判吧!
我再强调一下《诗经》怎么背,其实很好背。重章叠句让背诵者拥有了很多便利。通用法则是理解含义,脑海中有了画面,很容易就能吟诵出来。第二是找出各种细微区别,强化记忆,这种方法适用于强记,但是熟读成诵后就很有用啦。
不说了,去吃火锅了。
温迪说,早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