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首抗战歌曲大全

点击下面的音频欣赏歌曲《嫂子颂》是电视剧《赵尚志》的片尾曲,由 歌手李娜演唱,张千一编曲,裘逸作词,是一首经典歌曲。冼星海创作作于年3月的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和抗战生活的《生产大合唱》中的一个段落。常被作为独立的童声合唱曲目加以演唱,流传至今。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南泥湾》是其中的插曲。此曲旋律优美、抒情,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歌颂他们把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了美丽的"江南"。全曲可分为对比性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 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结束全曲。歌曲吸收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涞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姓阎,因是村中的孩子王,所以称为王二小。据当时晋察冀军区一军分区司令杨成武回忆,王二小与一军分区的一个连长关系很好,涞源县当时属一军分区。王二小牺牲时才十三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因此脱离了危险,英勇牺牲的王二小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

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全中国的 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作于年,是故事片铁道游击队的插曲。铁道游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现山东济宁微山湖一带为主要区域的抗日武装。其传奇般的英勇事迹及影响,在全国及世界留下光辉篇章。

该游击队成立于年1月25日,由八路军苏鲁支队命令成立,成立时称"鲁南铁道队"。人员最多时达余人,铁道游击队由苏鲁支队任命洪振海为队长,杜季伟任政委,王志胜为副队长。铁道队挥戈于百里铁道线上,截列车、打洋行、毁铁路、炸桥梁、与日伪展开殊死搏斗。令日伪闻风丧胆。铁道队还成功护送刘少奇、陈毅、罗荣桓等领导人以及千余名抗日将士过境。被肖华将军誉为"怀中利剑,袖中匕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表现了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性格、情愫,并配以民歌的形式创作而成。这首充满豪情和浪漫的歌曲被广为传唱,歌中自始至终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具有着极强的感染力。从"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的抒情慢板跳进到"爬上飞快的火车"的铿锵快板,真使人油然而生"何意绕指柔,化为百炼钢"之叹。

点击下面的音频欣赏:

《黄河颂》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她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

《八路军进行曲》,年作于延安,原为《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郑律成曲,公木词。歌曲以英勇雄壮的气势、铿锵有力的进行曲风格,歌颂和塑造了八路军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形象。

歌曲完成后广为流传。抗日战争胜利后,将歌词作适当的调整,由中央军委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年,由中共中央批准,又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颁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当时在中国还流行一首歌曲叫《保卫马德里》。这首歌是中国一个小组织“国际研究会”的主意。会里的年轻人商议决定写一首歌,献给西班牙人民。小组里有个二十二岁的作曲家麦新,他用报上西班牙内战的材料写了这首歌。

歌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是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出品的影片《地道战》中的插曲。词曲者傅庚辰,演唱者邓玉华。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年由曹火星创作的一首歌曲。原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据称是经过了毛泽东的修改,添加了"新"字,并作了小幅改动。

点击下面的音频欣赏:

四部合唱。韦瀚章词,黄自曲。作于年元月出版的《音乐杂志》第1期,同年9月被大长城影片公共场所司的有声故事片《还我山河》采用作片中插曲。

《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进行曲。公木作词、郑律成谱曲,作于年秋。同年冬,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油印出版,并由曲作者指挥,首次演出于延安中央大礼堂。年8月,获延安五四青年奖金委员会评定的音乐类甲等奖。

歌词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于民族存亡的危难关头,改编为八路军,投入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英雄气概。曲作以其沉着、坚毅的性格,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鲜明地塑造了人民军队的英雄形象。这首歌深为部队和人民群众所喜爱,广泛流传于各抗日根据地,成为动员和激励广大军民团结抗战、英勇杀敌的精神力量。

《抗敌歌》原名《抗日歌》,抗敌歌是中国最早一首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歌曲是在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音乐家黄自有感于神州山河遭敌寇侵略荼毒,欲唤起人民抗敌爱国意志所作。作者黄自是中国创作 首抗日歌曲的人

《延安颂》:延安精神的象征

《延安颂》在抗战时期曾经响彻延安,传遍各抗日根据地,并传到国统区和海外,一直传唱至今。

歌曲由郑律成作词,莫耶作曲。1938年,一个夏日的傍晚,鲁迅艺术学院的学生郑律成在延安城北门外的山坡上,眺望着英姿勃勃的抗大队伍,激发起创作灵感。他打算谱一首曲子,并鼓动文学系的莫耶写出了《歌颂延安》。后来这首歌被更名为《延安颂》,当时许多国统区的青年正是唱着这支歌,奔向延安,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延安颂》由此成为延安精神的象征。

《救国军歌》创作于年,是一首 的抗战歌曲,由塞克作词、冼星海作曲。《救国军歌》经新生合唱团的首唱并在上海抗日救国会组织的群众大游行中歌唱后,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

点击下面的音频欣赏:

《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歌曲采用齐唱、轮唱的演唱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抗日军民广为传播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短促跳动、振奋人心的音调、响亮的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节奏,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使歌曲充满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在青纱帐里、万山丛中,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

《在太行山上》是由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桂涛声作词,创作于年7月的抗战歌曲。它歌颂了在山西境内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军民,抒发了太行山里的游击健儿的战斗豪情。

年8月26日《打回老家去》唱遍全中国

  安娥词、任光曲的《打回老家去》是作者投身抗日歌咏运动后,开始转变创作作风时写的最成功的作品,东北三省被侵吞,当地同胞被迫流亡关内,一时间,反抗侵略,收复失地,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这首歌曲及时地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心声,迅速得到广泛传播。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响起了“打回老家去”的吼声。全曲每一句几乎都作了重复,气势十分豪壮。

年,当日本法西斯把侵略战火烧到中国时,正在攻读音乐系的曲作者孙慎和许多同学一样,爱国之火在心中燃烧。他中止学业,投笔从戎,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战地服务队。抗日救亡的生死战争,激活了他创作冲动。

不久,一首抗日《救亡进行曲》诞生了!这首由孙慎作曲(周钢鸣词)的歌曲,曾鼓动了成千上万中华儿女投身于抗日救亡的生死决战。至今这时代的强音仍然回响不绝。

看过老电影《青春之歌》的人,一定不会忘记这熟悉的旋律。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的导演崔嵬,用这首《救亡进行曲》作为电影插曲,再现“一二·九”运动。

点击下面的音频欣赏:

杨靖宇将军是东北抗日联军最 的将领,由他作词的《东北抗日联军 路军军歌》在当时的抗联将士中广泛传唱。这首歌曲充满了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它振奋了军威士气,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传播了党的抗日政策。这首军歌在当时的年代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时至今日,抗联的不少老战士仍在唱它。杨靖宇将军的革命精神与他的《东北抗日联军 路军军歌》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前进的道路。

这首歌是电影《长相思》插曲

《五月的鲜花》曲作者是阎述诗,词作者光未然。上世纪50年代末,电影《青春之歌》的上映,让一代人认识了林道静,也让一代人学会了一首名叫《五月的鲜花》的歌曲。阎述诗的女儿阎莉莉也和当时的年轻人一样,激动地唱着《五月的鲜花》, 不同的是,她突然发现这首歌的曲作者竟然是自己的父亲!

这首由麦新作词、孟波作曲的《牺牲已到 关头》,节奏坚定、旋律雄浑。“向前走,别退后,生死已到 关头”的呐喊,具有义无反顾、一往直前的气概,鼓舞人们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战斗。

点击下面的音频欣赏:

《只怕不抵抗》是冼星海所作的一首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歌曲以进行曲的节奏描绘了儿童团员们不畏强暴,英勇杀敌的战斗精神。 两句只怕不抵抗的歌词,突出了主题,更加深了歌曲的感染力。

点击下面的音频欣赏:

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是20世纪40年代,延安鲁艺师生采录。系黄河老船夫李思敏自作。作为一首劳动号子,这首民歌以其质朴的语言、粗犷的声调、高亢浪漫的激情,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展现了陕北人民在恶劣生活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唱出了陕北人民对于黄河的深深热爱,对自己的深深自豪。

词曲作者:任钧 张曙同胞们,起来,起来!保卫国土,向敌人作英勇的反攻!你看,日本强盗已在动手;你听,侵略的炮声正隆隆!退让就是死亡,要生存只有抗争!起来,起来,起来!同胞们,保卫国土,向敌人作英勇的反攻!

ahref="   小八路,扛起枪,英勇杀敌上战场上战场,为了幸福的解放,斗志坚如钢,跟着 毛主席,永远向前方。嘿!永远向前方。

《团结就是力量》由牧虹作词、卢肃作曲,产生在年6月晋察冀边区平山县黄泥区的一个小村子。为了反对日寇到边区抢粮,实行"抢光、杀光、烧光"的疯狂政策,西北战地服务团深入到河北平山和山西繁峙的广大农村参加斗争。为了配合这场斗争,牧虹和卢肃同志一起在三四天左右时间里,突击创作了小型歌剧《团结就是力量》。在这个剧的排练过程中,大家觉得剧情还可以,就是感到结束得有些突然,缺乏终止感。综合大家建议,决定由牧虹同志写词,卢肃同志谱曲,为该剧增加一个幕终曲,于是《团结就是力量》这首经典名曲,就这样诞生了。

开荒哎开荒前方的战士要军粮织布哎织布前方的战士要衣服大嫂嫂老爹爹丈夫娃娃不要惦记他呀我们努力耕织不少他们穿吃打败鬼子好回家我们努力耕织不少他们穿吃打败鬼子好回家

《渔光曲》是中国电影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首映于年6月14日。是 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故事影片,以该片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左翼电影   男儿坟墓在此桥!

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

飞机坦克来勿怕,大刀挥起敌人跑!   

卢沟桥!卢沟桥!   国家存亡在此桥!      

卢沟桥!卢沟桥!   男儿坟墓在此桥!   

委屈忍痛和平保,无可避免上刺刀;   

自卫应战理气壮,挺剑而起是今朝!   

卢沟桥!卢沟桥!   为国争光在此桥!      

卢沟桥!卢沟桥!   男儿坟墓在此桥!   

豺狼入室露牙爪,南北堕突真逍遥;   

快快拼起民族命, 胜利是吾曹!   

卢沟桥!卢沟桥!   立功报国在此桥!

作词:方之中作曲:陈田鹤

脚尖落地,轻轻呼吸。

紧捏住武器,掩藏着身体。

从黑暗的深巷,从荒凉的足音,我们防御敌人的偷袭。

看罢国土抢去了三分之一,听罢枪炮震破了天和地。

千万人炸成肉泥,千万人作了奴隶。

谁无父母?谁无儿妻?

昨夜一堂共欢笑,今朝生死各东西。

这是血海的冤仇,报复责任在自己!

我们要以猛烈巷战,争取那 的胜利!

词:李增援 曲:章枚

黄桥烧饼黄又黄哎,黄黄烧饼慰劳忙,

哩!烧饼要用热火烤哎,军队要靠老百姓帮。

同志们呀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

嗨呀依哟嗨嗬咳!多打胜仗多缴枪!

依呀咳!黄桥烧饼长又长哎,

长长烧饼有分量,哩!烧饼一口吃不下哎,

敌人一下打不光

点击下面的音频欣赏:

歌曲《有吃有穿》产生于年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当时在鲁艺音乐系的张鲁(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创作之一,《北风吹》、《扎红头绳》就是他写的)根据当时为了打破国民党的对边区的封锁、响应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的政治形式,在眉户调《闪扁担》的音调基础上创作了《有吃有穿》。这首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独唱歌曲,写成后由张鲁自己在陕北的秧歌运动中演唱,颇受人民群众欢迎。因为它的音调是陕西人民喜欢的、熟悉的眉户乐调,歌词写的是大家每天接触到的纺织、生产,“纺出的线线匀个旦旦,织的布平个展展”“猪肉羊肉炖豆腐,粉条子菠菜鸡蛋汤”,这是那时人人关心的事情。所以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

这首优美动听的抒情歌曲,是上世纪40年代在华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首抗战歌曲,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铁蹄下的歌女》由许幸之作词,聂耳谱曲,创作于年,是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全曲旋律悲痛、深情,但又富于强烈的戏剧性。整个作品蕴含着催人泪下的悲剧力量,被誉为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抒情歌曲的典范之作。

我们到处卖唱,

我们到处献舞,

谁不知道国家将亡

为什么被人当做商女?

为了饥寒交迫,我们到处哀歌,

尝尽了人生的滋味,

舞女是永远的漂流,

谁甘心做人的奴隶,

谁愿意让乡土沦丧?

可怜是铁蹄下的歌女,

被鞭打的遍体鳞伤!

点击下面的音频欣赏:

《长城谣》这首歌是潘孑农、刘雪庵年"七·七"事变后在上海创作的,原是为华艺影片公司所拍摄的电影剧本《关山万里》所作的插曲。年该歌曲的作曲者刘雪庵因歌曲《何日君再来》和《壮志凌霄》的所谓历史问题被打成右派,《长城谣》在大陆被禁止演唱长达20多年。但是台湾香港的艺术家没有忘记这首歌,一代又一代传唱下来。年刘雪庵被平反,《长城谣》的歌声又从海外传回。

年春节,香港歌手张明敏在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唱了《长城谣》,大陆年轻人对这首歌曲十分陌生,以致认为是张明敏首唱的港台歌曲。此时79岁的刘雪庵已经双目失明,在家中的病床上收听了张明敏的演唱,老人百感交集,泪如雨下。

《河边对口曲》是中央乐团合唱团演唱的歌曲,来自专辑《黄河大合唱》。

(朗诵词)

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但是,我们难道永远逃亡?你听听吧,这是黄河边上两个老乡的对唱.

(对唱,合唱)

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

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

我问你,在家里,种田还是做生意?

拿锄头,耕田地,种的高梁和小米.

为什么,到此地,河边流浪受孤凄?

痛心事,莫提起,家破人亡无消息.

张老三,莫伤悲,我的命运不如你!

为什么,王老七,你的家乡在何地?

在东北,做生意,家乡八年无消息.

这么说,我和你,都是有家不能回!

仇和恨,在心里,奔腾如同黄河水!黄河边,定主意,咱们一同打回去!为国家,当兵去,太行山上打游击!从今后,我和你一同打回老家去!

翻身道情是年在延安的鲁艺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了一大批流行于陕北各地的民间音乐,当他们听到陕北道情那酣畅淋漓的音调时,决定要利用这一音调写出一首歌颂贫苦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做主人的新"道情",于是便有了这首《翻身道情》。

太阳一出来呀

哎咳哎咳哎咳哎咳哎咳

满山红哎哎咳哎咳呀

共产党救咱翻了(呦嗬)身(哎咳)呀

旧社会咱们受苦的人(是)人下人哎哎咳哎咳呀

受欺压一层又一(呦嗬)层(哎咳)呀

打下的粮食地主他拿走哎咳呀

咱受冻又受饿有谁来照应啊哎咳呀

毛主席领导咱平分土地哎咳呀

为的是叫咱们有吃有穿呀哎咳呀

往年咱们眼泪肚里流哎咳哎咳呀

如今咱站起来做了主人哎咳呀

天下的农民是一家人哎咳哎咳呀

大家团结闹翻呦身哎咳咿呀咳大家团结闹翻身

点击下面的音频欣赏:

小八路之歌歌词

小八路,扛起枪,英勇杀敌上战场上战场,为了消灭侵略者,浑身是力量,高树红旗向前进,越来越坚强。嘿!越来越坚强。

小八路,扛起枪,英勇杀敌上战场上战场,为了幸福的解放,斗志坚如钢,跟着 毛主席,永远向前方。嘿!永远向前方。

淡淡的三月天,杜鹃花开在山坡上,杜鹃花开在小溪旁,多美丽啊,……这首优美动听的抒情歌曲,是上世纪40年代在华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首抗战歌曲,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年5月22日,八路军总部直属炮兵团奉命回调延安整训。全团多人,从太行山出发西进,穿过敌占区,经过百里夜间急行军到达晋绥根据地。一进入晋西北地界,队伍情绪就高涨起来。炮兵团青年教官李伟目睹长长的队伍和战士们高昂的斗志,创作了这首军旅歌曲《行军小唱》。歌曲谱成后,炮兵团的怒吼剧社就立即组织宣传员到各连队教唱,这首歌曲很快就在炮兵团传唱开来。这首歌曲取材于民歌《小放牛》的音调,具有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都十分流行的军歌。 歌唱家李双江曾将这首歌作为独唱曲目演唱。

《行军小唱》歌词全文

长长的行列,高唱着战歌,

一步步地走着,一步步地走着。

叮叮得儿龙格龙,叮叮得儿龙格龙。

哼(鼻音)炮口在笑,战马在叫,

战士们的心哪,战士们的心在跳。

叮叮得儿龙格龙,叮叮得儿龙格龙。

哼(鼻音)我们越过平原,我们跋过山坡,

我们走过村庄,我们渡过大河格龙格龙。

炮手啊扶着炮,驭手啊拉着骡,

驮粮的毛驴儿摆着它的长耳朵。

叮叮得儿龙格龙,叮叮得儿龙格龙。

哼(鼻音)炮口在笑,战马在叫,

战士们的心哪战士们的心在跳。

点击下面的音频欣赏:

苹果颜色红又红好似阿侬两颊晕东村懦夫莫相思阿侬不嫁懦弱人自古道美人爱英雄英雄爱美人阿侬不嫁懦弱人若是你一心想阿侬快上前线打敌人杀罢鬼子回家转阿侬是你室中人

起来吧起来吧,祖国的孩子们,起来吧起来吧,殖民地被压迫的奴隶牛马。划时代的“一二九”运动,你掀动了民族革命的巨流,伟大的“八一三”,你燃起了民族解放的火把。我们不愿作羔羊,我们要反抗反抗反抗!反抗,到奴隶们能够自由抬头向上。我们不愿作牛马,我们要战斗战斗战斗!

战斗,到胜利属于我们的时候。我们臂挽着臂,手拉着手,用我们 的一滴血,争取明天的自由。我们臂挽着臂,手拉着手,踏着真理的战场,向着光明的路上走!

点击下面的音频欣赏:

马国光,男中音歌唱家。辽宁锦州人。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 军文工团乐队队员,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独唱演员、声乐艺术指导。

演唱的歌曲有《真是乐死人》、《两个小伙一般高》、《一路行军一路歌》等。演唱《我和班长》、《战斗的岗位就是家》,分别获年、年第三、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会演演员奖。

辛瑞芳

欧阳飞莺(-.06.03)本名吴静娟,欧阳飞莺是艺名。她出生在江苏吴县(今苏州市)的一个小康之家,从小爱唱歌。当时,周璇已经成名,常常在电台播唱。欧阳飞莺就拿着歌本,边听她的歌边学。一次,朋友带她去电台,让她客串一曲。她大胆试唱,没想到竟受到热烈欢迎。听众们纷纷来电,点名要她再唱。欧阳飞莺想当歌星,也从此信心大增。此后,她坚持每天去电台作业余歌手,这对她日后在歌坛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这首歌是抗战时期脍炙人口的“流亡三部曲”之一。《离家》是继《淞花江上》之后,提出了“流浪到哪年,逃亡到何方”的责问,歌曲情感炽热,旋律高昂,在抗日救亡的群众运动中影响极大。当时,凡是有爱国心的人们,无不为他那高亢奋进的激情所感染,情不自禁地产生出一种为国献身的战斗要求,许多热血男儿,高唱着它,扛枪奔赴前线。

作词:郑洪羽作曲:张非

演唱: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友歌舞团合唱队

让地雷活起来让每一个地雷都炸开

我们把地雷埋在这里等他来下在那里招他来

打打逗逗催他来逗逗打打勾他来

他不来打他来大枪一响把敌人打进地雷阵

爆炸声中埋伏兵勇敢地冲下来杀让地雷活起来

创作背景:

这首歌曲表现出了地雷战的巨大威力,曾在晋察冀各文艺团体及广大抗日军民中广泛流传。歌词生动、活泼,不乏风趣和幽默,表现出了抗日军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hm/83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