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壮锦世家五朵金花澎湃在线

白癜风能除根吗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423/4613578.html
                            

龙州壮锦世家“五朵金花”,前排左起:李思颖、李素英,后排左起:李思怡、李素芬、李素芳

边陲“五金花”,织锦比花美。

龙州壮锦世家李素英,家在远近闻名的“美女村”——地处中越边境的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双蒙村板池屯。李素英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织技传承人,她和两个妹妹李素芳、李素芬,以及她的两个女儿李思颖、李思怡被称为壮锦世家“五朵金花”。

壮锦是用棉线、丝线或麻线手工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做工精细、结构严谨、色彩艳丽、图案生动、结实耐用,是全国四大名锦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龙州壮锦起源于秦汉,形成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时期,在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宋朝,壮锦就是上贡的锦帛之一成为皇室贡品。明清时期,壮锦已发展到用多种色彩的绒线编织,使壮锦呈现出绚丽的色彩。

“五朵金花”正在织壮锦

李素英指导小朋友们编织壮锦

李素英从小跟家人学织壮锦,是龙州金龙壮锦第五代传承人。她编织的壮锦构思精巧独特,织技严谨精湛,色彩艳丽大方,连续9年在广西或全国工艺品展览比赛中获奖。多年来,李素英多次应邀参加县市举办的各种民族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向社会各界展示自己编织的壮锦。还多次到学校、博物馆等向学生及织锦爱好者传授织锦技艺。李素英还分别两次到南宁和杭州,参加由国家文旅部、教育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班学习。年8月,应邀赴泰国参加“中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品交流展示会”文化活动,是中国4位受邀的非遗传承人之一,其“绿色壮乡”“传统魅力”等4件壮锦作品被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收藏。李素英还创办了“龙州壮锦世家工作室”“李素英织锦扶贫车间”,安排20名贫困户作为“织娘”,承接制作壮锦家居装饰等,产品主要销往北上广闽,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效益可观,有效解决了龙州县贫困户技能型人才的就业向题。

法国友人正在参观选购“五朵金花”们编织的壮锦

李素英赴泰国参加中泰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

李素芳是李素英的二妹,从小就是织锦的好手。她专程到杭州学习杭州刺绣、雅典十字绣,目的是想将其融入到壮锦编织中。之后她与姐姐一起发展壮锦事业,汲取杭州刺绣、十字绣技艺的精华,在壮锦的花色、图案、线条上不断推陈出新,使壮锦更具特色更显魅力。

李素芬是李素英的三妹,从小就梦想着能为自己编织壮锦嫁妆。出嫁时,她的壮锦嫁妆大部分是她自己织的。她说:“壮锦是宝贵的传统民族文化,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一定要代代相传。”

李素英正在指导女儿李思怡织壮锦

李素英的两个女儿,名叫李思颖、李思怡,从小就跟妈妈学织壮锦,还到各地参加织锦表演活动。俩姐妹都是在8岁时学会织壮锦,姐姐李思颖读初中时就擅长编织一些锦边锦带,把它绣在民族服装的领子、袖子和衣裤脚上,使传统民族服装更加靓丽时尚。李思颖说:“母亲在织锦机上织锦的背影成了我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织锦机算得上是我的童年玩伴,陪伴我长大。”从6岁开始,她就每天进行一小时以上的织锦练习。织锦不易学,特别是挑花这个技术,每一步骤都需要眼手结合,还要学会藏线头、织成完整的花纹图案。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思颖克服困难,终于把织锦技艺学到了手。

李思颖、李思怡展示自己编织的壮锦

李思颖说:“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苗绣特色产业扶贫车间时说: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习总书记的话给我深受鼓舞,因为壮锦也是习总书记所说的既传统又时尚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扶贫产业。”

李素英母女三人正在纺锦纱

作品展示

壮锦传千年,“金花”承技艺。龙州壮锦世家的“五朵金花”,她们用心用情用灵巧的双手,把流传了多年的壮族织锦技艺接力传递,让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壮锦锦上添花,她们将与绚丽多彩的壮锦一样,得到人们的赞美与颂扬,并将使壮锦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焕发时代光彩,走出广西,飞出国门,扬名世界!

来源:广西民族报

作者:农林

实习编辑:苏颖

责编:黄云

审核:梁晴

复审:蒙树起

监制:韦尚雄

原标题:《龙州壮锦世家“五朵金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sc/113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