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桃花源记》(下称《桃》文)为例,相对完整地呈现一下具体的文言课文的教学设计的形成过程(本文摘自《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
(一)对课文进行教学解读,确定文本的要紧处、关键点
第一步工作是对课文进行教学解读,确定文本“这一篇”的特质、要紧处,确定感受、理解本文的关键点。
面对一篇课文,我们首先是一个“读者”——备课、上课的老师是读者,预习、上课的学生也是读者。之所以要有阅读课来教学生阅读,是因为学生的理解需要提升,感受有待丰富。尤其是阅读文言文的学生,肯定需要面对高于自己学习经验(包括生活经验、语文经验)水平的地方;而这样高于学生原有水平的地方,也就是学生理解和欣赏的盲点,很可能恰恰就是这篇课文最要紧处,是需要我们在课堂上特别下功夫的所在,也就是教学的重点,要占据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
1.初读课文,结合助读材料,对课文教学要点有一个整体把握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语文课程内容的进一步界定,则主要通过教材的“助读”和“练习”来完成。助读和练习实际上起着对一项知识,尤其是对一篇课文所要教学内容的固定作用,或者说,它们是对课程内容的具体展示。
在具体的教学中,一篇课文教什么乃至怎么教,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助读和练习的编排。
[单元导语][本单元课文:《桃花源记》,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课前导语]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它就出自这篇课文。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读课文时要注意,作者是按照他的社会理想来编织故事情节的。读后还要仔细想想,对作者的理想应当怎样认识,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阅读课文,结合教材编者所提供的“课前导语”可以看出,《桃》文的“内涵”首先体现在作者所构建的一个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课文语言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其“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课后练习三的题干)。要把握文本的这些“要紧处”,需要设计者有足够的专业素养与敏锐度,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发现、发掘教学着眼点。同时,也离不开相关教学资源的辅助:包括历代对本文的解读成果以及当代其他学者的解读意见,对教科书中的单元导语、课前导语及课后练习等配套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