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宗少数民族刺绣绽放指尖的民族文化,

师宗位于滇桂两省区结合部,辖4镇3乡3街道,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世居少数民族有着壮、苗、瑶、彝、回5个,全县有35个少数民族,各乡、镇、街道均有分布。其中:壮族主要分布在五龙乡、高良乡、龙庆乡;苗族主要分布在高良乡、五龙乡、龙庆乡;瑶族主要分布在高良乡;彝族主要分布在龙庆乡、竹基镇、彩云镇、雄壁镇等;回族主要分布在雄壁镇、葵山镇。目前,全县总人口42.42万人,其中壮、苗、瑶、彝、回等少数民族人口7.82万人,占人口数的18.4%,是曲靖市少数民族比例最高的县。

彝族刺绣

壮族女装

壮族刺绣

瑶族法衣

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为了给本民族的服饰增加亮色,广大少数民族妇女把自己喜欢的花草、动物等图案一针一线缝制到服饰及生活用品上,在不断的传承和创新中熠熠生辉,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刺绣,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辉煌成就,充分展示民族民间妇女的聪明才智和能工巧匠本领,尤其是民族民间手工艺作品的艺术风采、独特魅力及其文化精粹。既是绽放在指尖的民族文化,也是师宗制造的手工瑰宝。

彝族刺绣

彝族女子善长刺绣,五彩斑斓的刺绣显示着精深的技艺。彝族刺绣艳丽多姿、扣人心弦。

图案丰富,突出视角冲击。取材非常广泛,上至日月星辰、云霞雷火,下至山水花木、飞禽走兽,堪称千姿百态、包罗万象。

技法多变。彝族有许多支系,地域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审美情趣也有较大差异,刺绣也随质地、款式、花口呈现出不同的绣法。师宗彝族有彝、白彝、干彝、阿务等支系,刺绣针法主要使用平绣、刺绣、镶绣、堆绣、扣绣、盘花与贴花等。

风格多样。彝族传统刺绣古老、质朴,但也注重吸收和包容,在传承发展民族传统风格的同时,吸收了其他绣种的精华,可谓既保留了民族特征,又融汇了时尚气息,使之更加精美绝伦。在构图上,有对称排列也有参差交错,有重叠构架也有流线贯通;在配色上,大胆灵活,既突出体现富贵喜庆的红、黄、黑三基色,又兼用表现力丰富的其他各种颜色,充分显现彝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壮族刺绣

壮族刺绣做工精细,凭心而作。壮族女子凭着自己的构思和娴熟的技巧,飞针走线,布局工整对称、构图合理巧妙、线条流畅、色彩斑斓、寓意丰富深刻。用布以蓝色为主,线以充满喜庆的红色、黑色二基色为主。

图案栩栩如生。以水、云纹、花草虫鱼、走兽飞禽为主,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精美绝伦,绣出了壮族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充分体现出壮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意识。

针法复杂,用泡花绣、平绣、扣绣等绣法,绣出来的产品绚丽多姿。

苗族刺绣

苗族刺绣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也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

图案丰富。有龙、鸟、鱼、花卉、蝴蝶等,也有反映苗族历史的画面。无论是哪种图案都色彩鲜艳,构图明朗,朴实大方,并借助色彩的运用、图案的搭配,达到视觉上的多维空间,且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深含民族文化元素,既是民族情感的表达,也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

颜色丰富。有大红、水红、紫红、深蓝、浅蓝、深绿、浅绿、橙黄、深黄等,是苗族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

针法多变。有平绣、挑花、堆绣、锁绣、贴布绣、打籽绣、破线绣、钉线绣、辫绣、缠绣、马尾绣、锡绣、蚕丝绣等。其中,又分若干的针法,如锁绣就有双针锁和单针锁,破线绣有破粗线和破细线,往往交叉使用,越发彰显苗族妇女的精湛技艺。

瑶族刺绣

瑶族刺绣图案精美,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树木花草、飞禽走兽、云霞水文、城堞齿轮,也有几何形、文字形、人物,古瑶文和金文等,往往千姿百态,鲜艳夺目,令人称奇。

瑶族刺绣以黑色、蓝色、白色布料为底布,以红、绿、黄、黑、白五种色线作线绣,广泛用于衣服、头帕、围裙、角帽、童帽、脚绑和挎包等的装饰。(李万友)

作者/来源:滇中微语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vs/108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