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登军
提起羌绣,人们总是会与羌族地区的女同胞联系在一起。在绵阳北川,有一位羌族汉子,从年底以来一直与羌绣打交道,坚持收集传统羌绣绣品、开展羌绣刺绣技艺培训、组织绣娘创作羌绣、研发羌绣文创产品。
何国良(左一)与技术员讨论羌绣图案。
这位羌族汉子名叫何国良,十多年来,他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研发出羌绣文创饰品50个系列逾个品种,让独具地方特色的北川羌绣走向世界各地,成为北川羌绣生产性保护的典范。
一件有意义的事
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巴拿恰石泉北街北川非遗中心展示厅里,陈列着种类繁多的羌绣绣品。这些绣品,多是何国良年从外地返回家乡后在省内羌族地区征集的,并在这里向外界展示。
收集的传统刺绣作品
今年55岁的何国良是北川片口人,小时候经常看到母亲、奶奶和外婆穿针引线,让他对以羌绣为代表的羌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时不时也会拿起绣花针。读小学时,因为受“羌绣图案”的影响,他对美术的兴趣浓厚。后来参军入伍,他对羌族文化的兴趣依然不减。
年从部队退伍后,何国良回到北川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对羌族文化的兴趣更浓,也购买了大量书籍,从学术的角度去研究羌族文化。年底,他辞职下海开办羌族酒楼,没多久将酒楼转让后外出打工。6年,他被河南平顶山一家生态餐饮企业聘为职业经理人。期间他引进羌族歌舞,成为当地餐饮行业的一大特色。
年“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何国良在外面待不住了,他于5月14日返回家乡参与抗震救灾。在那个过程中,看到大量的羌族文化遗产被毁,他就想准备做点有意义的事。当年底,他与当地文化馆干部一起冒险进入北川关内乡镇收集民间羌绣绣品,也到周边的茂县、理县、汶川等地走访。
收集的传统刺绣作品“羌绣是一个内涵丰富、针法独到的民间工艺品体系,每个针脚都是世代羌人对自然的感知,对生活的记录。”这是何国良收集羌绣绣品的初衷。从年底至今,他收集的羌绣绣品达数百件。
珍贵的文化碎片
走进北川非遗中心展示厅,琳琅满目的羌绣传统绣品释放出浓烈的羌族文化气息。
在展厅里陈列的绣品中,以明清时期的最具代表性,民国时期到年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绣品数量最多。这些绣品技法夸张,图像朴实或写意,色彩鲜艳,寄托了羌族同胞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刺绣《灵雀登枝》
在这些绣品中,一件《灵雀登枝》年代已过百年,是何国良与北川文化馆干部年底在北川青片竹林沟收集的。这件绣品以雀鸟、蝴蝶、蜻蜓和羊角花、牡丹花为画面素材,以锦缎丝线为材料,采用盘金绣针法绣制而成。一件清初的羌绣枕帕,采用双面十字挑花技法绣制而成,画面图案精美,融入了羊角花、牡丹、梅花、凤凰等多种元素,两边有灯笼花点缀,四角是凤凰与寿桃,体现出羌族同胞尚美、崇尚万物有灵的习俗。
羊皮褂
一件开襟羊皮褂,历史超过百年,采用最原始的针法制作而成,褂子上还有不少补丁,是羌族地区物资和生产工具缺乏的真实见证;还有一双云云鞋,采用麻线绣制而成,鞋底三层,这种制作技法在新中国成立后消失,可见这双鞋子是年以前的绣品。
牛皮铠甲(复制品)
一件牛皮铠甲,是何国良从松潘、茂县交接的羌族地区征集的,也是原持有者祖辈传下来的;一件《神兽祈福》刺绣,是年从松潘收集的,其技法之繁杂、图案内容之丰富,是现存传统羌绣绣品中绝无仅有的作品之一。
何国良称,这批绣品不仅是羌族刺绣传承的文化记忆,也是研究羌绣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为他从事羌绣传统刺绣技艺保护和羌绣文创产品研发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帮助他人的事业
收集民间传统绣品,不仅仅是为了留存文化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川羌族汉子,何国良见证了当代文化对羌族文化的冲击,很多传统的羌绣技法正在流失,在北川地区能够完整掌握传统羌绣刺绣技法的不多。特别是经历年“5·12”特大地震后,很多承载传统技法的老绣品被毁,羌绣传统刺绣技艺的传承,面临严峻考验。
当时的北川,灾后重建如火如荼,羌绣的保护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在这种大背景下,何国良在9年10月注册成立北川莎朗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他希望通过公司化的模式,对羌绣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对羌绣进行传承、保护、发展。
何国良和他的团队创作的刺绣作品。
传统文化的保护,最核心的元素还是在于人。公司成立后,何国良对羌族历史、文化渊源、羌绣技法的演变等进行对比研究,请来了刺绣技艺娴熟的羌族绣娘,对他收集绣品的技法、图案进行研究。年初,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何国良面向北川羌族同胞开展羌绣刺绣技艺培训,他和绣娘们担任授课老师,为他们传授传统的刺绣技法,那些绣品则是珍贵的教学样本。
“让羌族妇女同胞掌握传统刺绣技能,以订单模式实现居家就业,增加收入。”通过产品带动实现羌绣传承与保护的产业化模式。在何国良看来,这是一件“能够帮助他人的事业”。
从年至今,何国良培训的学员超过人次。目前,有10位学员在他的公司就业,从事羌绣饰品和文创产品的制作,还有50余人则通过订单的模式实现“居家就业”。
何国良和他的团队研发的羌绣文创产品。
文化保护与产业
前不久,文化部非遗司组织调研组走进北川新县城巴拿恰“云云羌”门店,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王晨阳对何国良的羌绣文创研发给予高度评价。
位于北川新县城石泉南街的“云云羌”门店,是何国良从事羌绣刺绣传承的培训基地,也是羌绣文创研发中心。在这个门店内,陈列有传统的羌绣绣品,也有传统与创新融合的刺绣产品,还有何国良与他的团队成员近年来研发的羌绣文创产品。
与国内其他地域的刺绣相比,羌绣原本就是落后农耕文化的产物,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羌绣的没落是无法避免的。只有创新发展,与当代人的生产、生活相融,才能实现对羌绣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传承、发展。
何国良和他的团队研发的羌绣书签。
在创业之初,何国良经常自己动手,面向现在人们的生活消费需求,设计羌绣文创绣品。后来,他专门聘请两位设计师,提升研发、设计水平。公司研发的绣品,都采用订单模式,根据客户需求向他培训的学员定制,统一刺绣技法绣制而成,再由公司回购,经过再加工和统一包装后,以“云云羌”的品牌,面向市场推广。
从年至今,何国良和他的团队,先后研发了50个系列逾个品种的羌绣文创产品,以披肩、围巾、围脖、挎包、书签、笔记本、羌族服饰等最具特色,羌族民族服饰在北川本地和成都等地,也形成了良性的市场,公司年产值超过万元。
来源:绵阳晚报
作者单位:绵阳日报社
责任编辑:蒋小莉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