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捏泥哨
烧制
上色
核心提示:
飞鸟走兽,蝶虫蛙鱼,四灵八骏,十二生肖……
半盆黄泥,在王登书的手里,转眼就成了一个个造型夸张、姿态各异、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苗族泥哨就在黄平及相邻地区流行开来,此后更是形成规模。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泥哨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此后,这种以陶俑和泥俑为基础,经过创新而来的手工艺品,更是不少景区最热门的旅游小商品。如今,作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驻馆手艺人,51岁的王登书所创作的泥哨,早已获得来自市场和外界的认可,不仅在馆内向来自各地的游客展示匠心手艺,其创作的泥哨,还卖到了海内外。
传承:他一直都在坚持
贵州省黄平县,地处黔中丘原向黔东丘陵的过渡带上,清水江和舞阳河穿境而过。经历千百年的地质运动后,这里累积了粘性丰富的黄土。苗族人就地取材,通过对陶俑和泥俑的模仿与创新,凭借天马行空的艺术手法,捏制出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苗族泥哨。
追溯泥哨历史,已故泥哨大师吴国清的地位无法绕过。
作为苗族泥哨的开山鼻祖,吴国清桃李满天下,王登书就是其弟子之一。经过吴国清首创,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苗族泥哨就在黄平及相邻地区流行开来,此后更是形成规模。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泥哨得到丰富和发展。
王登书拜师,正是在这个阶段。一开始,他自学农民画,一次偶然的机会,与泥哨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一次在飞云崖游玩,他亲眼见到吴国清制作泥哨的精彩过程,着迷于泥哨手艺后,决定拜师学艺。
作为生于民间长在民间的手艺,在市场经济尚未完全成型时,靠泥哨这门手艺养家糊口,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客商的出现,带给了王登书些许信心,“当时有人来黄平准备批量生产泥哨,召集了20多个当地搞泥哨的人,结果没有打开市场,很多人就外出打工了。我喜欢这个,坚持到了最后。”
留守,最终未能等来奇迹。
雄心勃勃的客商走了,王登书回到了黄平县新州镇高榜田村那间不到30平米的小瓦房里,依旧坚持做泥哨。“现在回头看,吴国清老师创作的泥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创意,因为他捏的所有动物,大部分都是化繁为简,注重整体,不太讲究表面的形似。”王登书说。
守艺:浓浓的贵州印记
在王登书看来,黄平苗族泥哨相比其他泥哨更有辨识度,这是吴国清老人努力的结果。“我们做的泥哨,除了要有拿捏的功底,还需要有一定的想象力。”
泥哨制作工艺复杂,大自然赋予了苗族人以原材料——高粘度的黄土,经过捶打后,细腻异常。反复用木槌捶打黄土,筛选出夹带的沙粒和石头,同时捶掉土中因空洞形成的气泡,紧实的黄土变松散后,泥哨的原料就算做成。
几根圆竹签,半盆加水和好的黄泥土。看似简单的工具,在王登书手里变着魔术,形态各异的动物,瞬间有了体态和灵性。“很多人看了之后,觉得做泥哨很简单,就像玩泥巴那样,三两下就学会了。其实不是的,你心里没有谱,捏不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出来。”王登书说。
泥哨着色很有讲究。色彩多以黑色为底,配上大红、大黄和大绿等颜色。泥哨上的图案,也借鉴了当地苗族妇女的服饰和刺绣,有着浓浓的贵州印记。
泥的厚薄,孔的偏差,都会影响到泥塑的形态,这种流露出浓郁乡土气息的玩具,不仅是孩子们的最爱,它在艺术界也是名声响亮:年,吴国清的余件泥哨作品,入选贵州民间美术工艺展,专家称赞其“有民族特色,风格独一无二”,吴国清因此获邀到中央美术学院分享创作经验。
年,世界民间美术研究者法国人吉莱姆拜访吴国清,并征购余件泥塑赴巴黎展出。展出后,他在寄给吴国清的贺年卡上写道:“您的作品被观众称为绝妙之作。”
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少儿造型艺术展览》在北京举办,黄平22名少儿作者的件泥哨入选参展,这些充满童趣的作品,在展览结束后被抢购一空。
造型上,泥哨展现出了动物丰富的表情。不拘泥原形的塑造,大胆夸张的手法,使得泥哨生来就有无穷的韵味,加上民族文化为其输血,泥哨更是有了美学和文化内涵。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贵州省博物馆等,都成套收藏。
心愿:让更多人了解泥哨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作为黄平泥哨的省级传承人,王登书所创作的泥哨,早已获得来自市场和外界的认可,但教授徒弟却成为困扰他多年的心病。
“来我这里拜师学艺的人很多,有学生也有爱好者,但有耐心的人很少,有的学两三天就走了。”王登书说,泥哨制作要细心和有耐心,还要有美术基础,否则难有突破。
在官方推动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也开展了文化进校园活动。年开始,在贵阳尚义小学和贵州省文化厅幼儿园试行,这项活动获得了多方好评。王登书说,他已经教授泥哨两个学期了,“泥哨像玩具,又能培养动手能力,学生们很喜欢。”
拿捏定型、木屑锻烧、上色涂釉,泥哨由原本最初相对单一的十二生肖,发展到如今的多种动物,千姿百态,除了王登书,吴天、陈玉魁、唐文敏、潘昌国等传承人,也为苗族泥哨的丰富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注重动物头部特征,作品强调神似形略,还要有夸张的艺术风格,想把泥哨这门手艺学到家,并非易事。做工精细,色彩恰到好处,这是王登书泥哨作品的特点。到台湾讲学,去香港做展览,像陀螺般连轴转,这样的忙碌,也给王登书带来了名声和收入。
“事先都不用画出来,捏的过程中想到什么就捏什么。每个动物都不一样,同一个动物也差别。”这是泥哨手艺的独到之处。生在苗岭山乡的泥哨艺人们,受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繁复精美的民族盛装影响,作品也多以黑色为底衬,红、黄、蓝、白、绿、紫等纯色作陪衬,醒目又不失厚重,既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又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王登书说,他希望泥哨这门讲究工匠精神的手艺,能够一直传承下去,“现在,做泥哨的人越来越少了,我把它带进课堂,还做些体验活动,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泥哨,爱上这造型各异的工艺品。”
相关链接:
人物简介:
王登书,51岁,非遗传承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师从苗族泥哨大师吴国清,从事泥哨创作已超过30年。其作品质朴简练,生动传神,还融入了刺绣、挑花、蜡染等图案做装饰,具有极强的美学和文化内涵,曾赴台湾、香港等地讲学,其泥哨作品畅销海内外。文
吴再忠图
黄震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