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田︱︱田︱田︱╬╬╬╬╬╬╬╬╬╬╬╬╬╬╬╬╬
隆回北网文化传播公司出品
村
庄
作者:老馆主图片取自网络
于金石桥镇政府门口沿着S省道蜿蜒西行约二十五公里,便到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虎形山花瑶。
这么短短的一段距离,我却走了三十几年。
在此之前,我没有去过花瑶,我的所有的关于花瑶的印象都只是来自于童年的记忆和媒体的报道。一直觉得花瑶是一个神密而又遥远的民族。他们有我们汉人听不懂的语言;有我们汉人感觉繁琐而又美丽的服饰;有如珍珠般散落在群山与村寨间的撩人山歌;及用山歌娶回家的漂亮姑娘。
车入黄金井,便开始在高山的峡谷间迤俪爬行,那些突兀在车前的九十度的转角公路往往让开车人措手不及、却让坐车看景的人无比的兴奋。
我觉得开车旅行,山路带来的视觉享受和精神“折磨”远远大于平路的平淡无奇。因为有山的隔断和路的曲折,所以你无法预知下一段旅程的模样和转角之后的风景。而平路带给我们的只有千篇一律的平淡和平淡所滋生的困乏。
时令已过中秋,公路两旁的田川已是深秋的景致。秋收的人们全然不以穿梭的车辆为意,他们只是用最原始的方法收割着他们一年的所得。
沿途的山民在原本就不宽阔的公路两旁用篷薕铺晒着刚刚收割上来的谷子。鸡、鸭、狗也时不时点缀一下公路的风景。中国的农村,当然是没有交通规则可言的,开车的司机需要的是做贼般的谨慎和幼师般的耐心。
午后金黄的阳光越过高原穿过树林温暖地照进车窗,一同带来的还有夹着林香的山风。心是不可言状的愉悦,把车窗全都摇下,让暧阳和清风直扑到自己的脸上身上,贪心地恨不得把整个秋天都用车带走。
大约半个小时,到了小沙江镇,一个并不大也并没有太多特色的镇子,几条错乱交织的花十几分钟就可以从街头走到街尾的窄街就是这个小镇的全部。
小镇上的物产却是非常的丰富,价格也是令人咋舌的便宜。一块五一斤的藤梨让一行人惊呼不已,把一筐筐的藤梨哄买而光,人性的贪婪毫无不保留地写在每张饥渴的脸上。
我们捡了一家靠近十字街口的饭档吃了午饭。饭店由一个三十多岁的本地女人经营着,读初中的女儿给她打着下手。老板娘热情而且厚道,十六块钱一个人头的饭菜让大伙吃得意犹未尽,大呼过瘾。
临走她送了我们一包干豆角,我们又用四十块钱一斤的成本价买走了她仅有的三斤干泥鳅。
顺着饭档右边公路向西去,便是我们此次旅行的终点。原本以为会更加波折的公路反而变得平坦。车窗的两旁,不时掠过一些卖土特产的商店和零零散散穿着瑶服的女人。远山之间,散落着高高矮矮的新旧木屋。
车行至一缓坡处,公路旁有一个正在建造的形如张开的双臂的大型建筑,飘扬在建筑物上的大字条幅告诉我们这是正在修建的花瑶风景名胜区游客招待中心。
花瑶终于到了。
上得坡来,是三叉路口,往右行,不远处有一块花瑶风景名胜区的牌坊,长年山风的吹塑和雨雪的浸袭,牌坊已经变得斑驳,字迹也是褪色难辨。
进入瑶寨,公路陡然变小,两车相驳都要十分的小心。车在山寨小路上缠缠绕绕的几经弯转,一个古色古香的瑶寨在一上坡处不经意地跃入了我们的眼帘。
瑶寨处于群山包绕的一块小平坳中,一道原坡,把山寨分成不太均等的东西两部分。
原坡有一块用水泥硬化出来的平地,平地上排满了从各地赶来游玩的车辆。有人早早地在原坡上占得一方空地,支起旅行帐棚和旅行所用的简单炊具,已然成了一个家。
原坡之上的山坡,是一大片的古树林,每一株古树都有编号,记载着它们的历史。
原坡的西边有一堵陡峭的山峰,随着山逢延展的山脉却突然变得敦厚宛转,严严实实地包裹着山寨和山寨里的生灵。
随着山脉映入眼帘的还有裸挂在半山腰的巨石及林荫如盖的古树林。深秋的金色的夕阳光从西山懒散而又温存地撒至东山的原壁和厚厚的鳞次栉比的树叶上,树叶便又全都回馈似地泛起闪闪柔和的金光,把东寨涂抹上了一层金色的黄。
古树林的下面,便是人家。并无统一规划地木楼却又是如此宛若天成地坐落在原壁下、林涛间。
一条不算年长的碎石路蜿蜿蜒蜒于炊烟间,炊烟袅绕于屋顶纠缠于林梢,尔后,便随着邂逅的山风逾过峭壁飘然于天际。
行走于村寨,循目均可见着坐在木屋门口挑花的瑶家妇女。或三五成群,或单挑独绣。以老者居多,也不乏年青之辈。她们的挑绣不做事先的打样,都是针随心动,形随心止。无一例外的是每个人的脸上都绣着安详而幸福的笑。一个年过八旬的老奶奶,看上去只有六十岁的年纪,挑针走线仍如信手拈来。
原坡另一边的东寨,景色没有西寨的险峻和漂亮,也没有多少人家。简易的猪栏就建在主人的家门口,小猪们正在猪栏里欢快地拱土。几只慵懒的鸡,在猪栏外面的土路上懒散地踱着方步,亦或是在向猪们炫耀着它们的自由。
路遇一位正在赶马驮砖建房的瑶山汉子,得知我们是金石桥人却也赶来看风景时,不无揶揄地调侃:“我还以为政府只能骗到外地人,没想到把金石桥人也骗来了。你们怎么也这么子傻哦,这里有什么好看的,难道还不是和金石桥一样?”
同行人中,也有大呼上当和不过尔尔的。独有我的大哥却对瑶山有着近乎痴恋般的着迷。他少小离家,大学毕业后很自然地把家也安在了城市,近十多年来甚少回家,故乡于他,应该没有如我般这样的生死迷恋。
他可以说是玩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阅景无数。对瑶山,他却发出如此的感叹:民风纯朴,景点天然,服饰艳丽,人文灿烂,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一个以木材为建筑材料的闭塞山区能保留着如此多的古树林,简直可以说是一个世界奇迹。下次,一定要叫上城里的一帮要好兄弟来这里住上十来半月。
夕阳一斜,凉风便至。由于上山较晚,走马观花地看了几处景致就到日暮西山,我们匆匆地结束了此次花瑶之行。
一两个小时的时光,我却把心留在了瑶山。好在路途不远,随时都可以成行。瑶山,我一定还会再来。
写年10月13日
作者简介:
老馆主,于淡然中被生活裹挟前行的半老男人,金石桥镇珀塘村人,隆回北网管理和专栏写手。
隆回北网村庄您的赞赏是隆回北网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