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要明确自己应该写什么。换句话说,合格的审题能力是写作的第一前提,只有能够恰切地解读材料的整体语意,才能据此正确立意。但是,单能立意,尚不足够,你还需要深入地理解题意才行。题意之中的概念要素,其内涵如何理解和界定?题意之中各个概念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是怎样成立的,其中蕴含了怎样的事理?剖析清楚这些,你才算是做好了阐释和论证题意的思维准备。
其次,你要知道自己可以写什么。“应该”和“可以”是不同的。前者是给定的目标,后者是模糊的边界。面对一道作文题,经常会有同学纠结,我这个素材可不可以写:这个素材的故事脉络跟材料里的不是意义对应的,如果我这样写了会不会被判定为偏题?那个素材和题目的材料里的人物同属一类(比如都是运动员),那我还能不能写,会不会被判定为套写?我的素材不是一个知名人物,如果老师不知道,会不会判定我在瞎编?……这种种担忧看似多虑,却实在是每一个同学都可能在考场上遇到的难题。解决这些疑惑,会让你的写作顺畅和自信很多。最后,得分受限于你能够写什么。有的同学苦恼于五花八门的素材挑花了眼,纠结于哪一个更合适;但这种苦恼在另一部分同学那里却无异于“凡尔赛”。后者恐怕才是芸芸众“考生”们的常态。要想拥有“幸福的苦恼”,素材积累是必经之途——须知,它决定着你作文的最下限。当然,素材积累是一个边际效应递减的过程,聪明的同学,更需学会举一反三,提升素材迁移运用的能力。总而言之,在“写什么”这个维度上,想要提分的同学,务必做好三件事:思考!积累!迁移!此外,你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写吗?如果说“写什么”是方向问题,“怎么写”就是路径问题。现在,你有了一个必须要攀登的山顶,它高高在上,扎眼无比,而你需要解决的,就是找到一条或多条正确的路径,爬上去。你是否清楚好的议论文应该如何立论?如何论证?结构的安排需要注意哪些事项?题意的支撑要注意哪些细节?……你是否清楚好的记叙文又该如何引题?如何叙事?如何描写?如何抒情?如何……你看,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基本的技巧有很多,这些是你必须要掌握的。还有,你明白自己可以怎样写吗?永远都有同学在问:老师,记叙文是不是只能写一个事例?老师,议论文是不是必须写分论点?老师……诸如此类的问题,一方面反映的是学生被各种莫名其妙的条条框框限制的无奈,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对写作认知不清晰的表现。问题是双向的,解决问题自然也要“系铃人”们共同努力。当然,结果取决于你能够怎样写!写作技巧千千万,时尚写法年年换。但是,聪明的同学应该明白,“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应试毕竟是应试,只会“三板斧”从来不是丢人的事。更何况,面对纷繁变化的考试动向、各种传说之中的阅卷偏好等小道消息,由于缺乏以不变应万变的自信和定力因而在中考考前改弦易辙遭遇滑铁卢的悲剧每年还少吗?在“怎样写”这个问题上,我想,以下几个关键词,你可以多多琢磨:模仿、修改、体悟。模仿是学习的起点。聪明的同学懂得选取适合的对象“临摹”——语感足够好的同学,大可以模仿大家名家,没有切题的名篇,优秀老师的下水作文亦可;成篇困难的同学,则可以多多学习同学的佳作。修改是提分的关键。作文训练最怕盲目刷量,因为你每写一篇新的作文,都是新一次的暴露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是单向的输出,缺乏对向的反馈,因而无法构成双向的互动,自然没有生发成长的可能。想要提分,就要“脸皮厚一点”,务必多问你的老师,得到宝贵的意见;想要提分,还要“手脚勤一点”,写一遍改三遍,永远比写个五篇八篇更有效!体悟是终局的收官。所谓体悟,看似玄乎,但却是最不可缺少的决定性环节。因为模仿和修改有时候难免沦为机械的动手,头脑的联动是一切学习与成长的必须。而之所以说是“体悟”而非“领悟”,就是怕你走向另一个极端——空想不做,光想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