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除了日益强大外,还有文化的自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中国的这种东方神韵,因此中国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羌织绣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文化,四川的杨华珍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让这项技艺走向世界,还被爱马仕看中,凭借藏羌织绣净赚万,把织绣的魅力展现在更多人眼前。
一、遵从传统自小学习织绣手艺
杨华珍年出生在四川阿坝州的小金县,她的母亲是嘉绒藏族人,父亲是羌族人,在这个地方两族世代友好,通婚繁衍,使得整个羌寨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文化。
羌寨姑娘美丽大方,她们世代都有着织绣的传统,不过这种织绣不同于任何一种传统织绣,它是由藏族和羌族的特色汇总而成。
藏族信仰佛教,以藏族编织、挑花刺绣为主,描绘的多为佛经故事或菩萨像,色彩也是比较传统;羌族崇拜自然,以羌绣为主,描绘的多为自然事物,色彩也比较鲜艳,将两种风格融合起来的织绣被称为藏羌织绣,也是羌寨姑娘现在传承的技法。
杨华珍是家族中藏羌织绣的第四代传人。很小的时候,杨华珍就跟着母亲学习织绣技艺,她的天赋很高,简单的花样看一看就能学会,很快就把一些常用的花色烂熟于心。
父母看到杨华珍的绣工也觉得十分欣慰,因为在羌寨姑娘出嫁时,所有的衣物都要靠自己绣出来,绣工越好越被看重。
慢慢地,杨华珍长大了,她开始有了更多的想法,不再只专注于传统的图案样式。杨华珍开始把自己看到的天和地,哪怕是一朵云彩都编织在织绣上,各种元素和色彩的碰撞俨然是一副动人的画卷。
一时间,哪里都成为了杨华珍的画纸,她将织绣织在弟弟的鞋子上,织在自己的衣服上,织在朋友的配饰上,甚至还将自己的织绣作品拿到集市上去卖。来往的人群看到杨华珍的作品都连连赞叹,杨华珍在小小的羌寨中名气越来越大,想要求婚的媒人踩破了门槛。
年,杨华珍和自己的同学冯青龙结婚了。在她的眼中,冯青龙并不在意自己的织绣作品有多么优秀,而是踏踏实实地爱着她的人,关心她的生活,也许这才是杨华珍心目中爱情的样子。
二、在地震中发现商机将织绣转变为商品
成年后的杨华珍没有像母亲和祖母一样待在家里,当一个贤妻良母,她选择了去到大城市中寻找出路。
大城市的一花一树都吸引着杨华珍,从小就喜欢收集漂亮图案的她萌生了新的想法,她要用相机把一切都记录下来。
于是杨华珍用自己打工的钱买了一部摄像机,并且自己学习了关于摄影的知识,这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年,阿坝日报社招聘摄影记者,杨华珍决定背上自己的相机去面试看看,没想到她的摄影作品获得了大家的认可,顺利地进入日报社工作,这对于杨华珍来说算是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从此以后的24年里,杨华珍背着相机走遍了大街小巷,留下了许多珍贵美好的风景画面。她还用心地将藏羌织绣的美丽图案记录下来,毕竟这是她骨子中热爱的东西,即使不去绣了,也要留下美好。
杨华珍以为自己的一生就会这样度过了,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年,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的特大地震,杨华珍的家乡阿坝州也损失严重,虽然当时杨华珍不在家里,却得知了家人受伤的消息。
杨华珍立刻回到阿坝州,一方面照顾自己的家人朋友,另一方面将地震后的四川记录下来,获取第一手讯息,发给日报社。
看到这么多人无家可归,杨华珍心里很难过,即使捐献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尤其考虑到这些老弱妇孺日后的生活,杨华珍更是焦虑。
一天,一个想法突然浮现在杨华珍的脑海中,小时候的她可以用织绣换取钱物,现在也应该可以,况且这些老弱妇孺人人都有织绣的手艺,满足生活所需应该不成问题,所以杨华珍带头拿起了20多年没有碰的绣花针。
杨华珍还成立了一家公益织绣协会,传授给更多的人织绣手艺,这让阿坝州的妇女们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期望。
很快杨华珍就被邀请到民族宫进行织绣展示,还成为了织绣的传承人,这让杨华珍信心倍增,于是她带着18位优秀的绣娘再次走出大山,用织绣闯出一片天地。
年杨华珍成立藏羌绣苑,入驻成都市文殊坊非遗手工技艺主题街区,这下有更多人了解到了藏羌织绣,也非常欣赏这门手艺,光顾的人越来越多,杨华珍和其他绣娘也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三、走出国门得到世界认可
随着光顾的客人越来越多,杨华珍的店里也来了不少外国客人,其中就有一位是法国酒店的老板。他非常欣赏杨华珍的织绣,希望她能给自己的酒店定做一套桌布、床罩等酒店用品。
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订单,杨华珍赶忙通知绣娘们进行赶制,没想到成品出来后更加惊艳,这一笔订单杨华珍就挣到了38万,她觉得是发了一笔小财而已,但她不知道这是她的织绣作品踏出国门的契机。
没想到藏羌织绣就这样成为了一种时尚,很多年轻人也非常喜爱这种传统艺术,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找到杨华珍,希望可以和她合作,这其中就包括爱马仕。
在考虑了许多图案和画作后,杨华珍和她的团队创作出《莲花花生图》和《十二月花》两幅绣品交给了爱马仕。
爱马仕的负责人喜出望外,这样精美的绣工确实极其罕见,于是在当季的爱马仕服装设计中我们看到了这两幅作品的应用,杨华珍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设计师,几年间净赚了万,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不过杨华珍并没有因为有了点成绩而骄傲,她想的是如何把作品做的更好,例如将织绣应用在皮质物品上需要什么样的材料,怎么才能让织绣得到最好的保养,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杨华珍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把藏羌织绣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热爱并且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