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挑花是一种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的传统刺绣工艺,是我国发源最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挑花工艺,并且在中国挑花工艺发展史中占有主导地位。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这种工艺不同于刺绣,刺绣重刺,挑花重挑。 黄梅有女皆挑花:
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相传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黄梅挑花被国内许多民间工艺研究专家称为彩挑。黄梅乡下百里棉区的彩色挑花更为精美,花样丰富多彩,地方特色浓郁。当地有俗谚说:“黄梅有女皆挑花。”蔡山、新开、孔垅等地的挑花工艺最为兴盛,女孩刚懂事就跟着妈妈或婶婶做针线活,一直做到出嫁。当地人把不会挑花的女孩叫做“整巴掌”,这对女孩是一种羞辱。 黄梅挑花的艺术特色:
黄梅挑花有着取材广泛,古朴典雅;承载文化,寄寓理想;布局严谨,富于变化;重在神似,浪漫抽象;追求善美,寓意吉祥;色彩明快,沉着和谐的艺术特色,具有稚拙粗狂、浑厚朴实的风格。其原材料主要是家纺的棉布,早期颜色比较单调,只有白色和藏青色(自家印染),现今可以机织布,但必须是纯棉布,线主要有棉线和五彩丝线。 黄梅挑花所展现的景物追求神似,挑花艺人凭借“心灵手感,从心所欲,口传心授”,重在写意,重在传神,而非逼真。其作品对人们的思维、想象力有强烈的扩张力和穿透力。每件作品在挑制的过程均从中心处下针,最后又回到起针处收针,制作过程中不可出现结头、漏针等现象,并且正反两面十分整齐,都可看出相同的图案。现在广泛应用于被面、床单、方巾、衣裤、饰带等几十种制品之中。
黄梅挑花以元青布作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绣在底布经线和纬线交织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其中针脚为“×”字形的称“十字绣”,针脚为“一”字形的称平线绣。作品最初主要有头巾、衣边、门帘、帐沿、床围等,民间妇女用它们来打扮自己和装饰居室。 黄梅挑花的主要原料是当地的家机布,又叫大布,这种布被染成青色作底,艺人依靠一根针、一根线(七种颜色)在上面交替挑绣各种图案。主要有被面、床单、门沿、方巾、围腰、衣裤、鞋垫、枕头等,其中以方巾最为出色,曾多次获国际博览会金奖,产生过广泛影响。 黄梅挑花和十字绣的区别: 一、黄梅挑花产生于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民间绝技绝活,承载的是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佛教道教文化、民风民俗等。而十字绣产生于欧洲,是舶来品。 二、黄梅挑花产品由于工艺要求严格,全靠人工在土棉布上一针一线数纱挑制,制作严谨,因而其产品在社会上流传极少。而十字绣产品是在印好图案的网眼布上,用彩色绒线填充形成,类似与“描红”,制作简单,因此在国内外制作十字绣产品的厂家众多,其产品在市面上十分普遍。
三、黄梅挑花所展现的景物追求神似。挑花凭借“心灵手感,从心所欲”,重在写意,重在传神,而非逼真,没有一件与实物一样“逼真”的作品。其作品对人们的思维、想象力有强烈的扩张力和穿透力。而十字绣所展现的景物追求形似,形象逼真。 四、黄梅挑花走民俗化、民族化的路子,追求古朴、原始、和谐,重在抽象美,散发出原始混沌的美。十字绣走大众化、市场化的路子,追求现代、真实,重在具象美。 五、在工艺制作上,黄梅挑花讲究特殊针法,分十字针、双面针、直线针、空针、牵针五种。无论哪一种针法,其正反两面都十分整齐,都可看出相同的图案,且背面没有针线接头,十分平整。而十字绣正面针法平整,但由于工艺不同,其反面则是乱针,多接头和凹凸不平,图案也零乱不正。 黄梅挑花的传承意义:
近年来,黄梅挑花这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已逐渐被人们认识,成为文化品牌被开发利用,且潜力巨大。但由于挑花是纯粹的手工活,挑一幅图案少则三五天,多则一个月,往往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黄梅会挑花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门特色技艺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我们后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分享也是一种美德,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