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主治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39.html
“叽,叽,叽……”
“我的泥哨吹响了!”
6月3日下午,一声声清亮的泥哨声和欢呼声从黄平县重安镇中心小学教室里传来,一群身着校服的孩子们在进行着一堂“非遗”文化课,看着自己亲手制作完成的泥哨,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吹了起来。
“捏泥塑形、低温烘烧、施彩绘、罩清漆……”在课堂里,孩子们在黄平泥哨非遗传承人吴寿安的指导下,经过一系列工序,一个栩栩如生的泥哨在孩子们的手里制作而成。在这场“非遗课堂”里,孩子们学得开心,玩得也开心。
“我们通过‘走课’的形式,把黄平苗族泥哨带进校园,非遗文化有了更好的传承。”吴寿安说道。
据了解,苗族泥哨是黄平县一种泥捏儿童玩具,能吹出清脆的响声,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泥哨彩绘装饰考究,借鉴了当地苗族刺绣、挑花、蜡染等民间艺术的纹样,是苗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体现,对于传承苗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价值。
为传承好非遗文化,黄平县积极申报省级课题立项2个、州级1个,成立了苗族泥哨传承工作室,培养当地非遗传承人才。通过编写教材,实施非遗文化进校园,以固定授课教师深入各级各类学校传知识、传授技能的“走课”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苗族泥哨制作的独特魅力,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
近年来,黄平县紧紧围绕苗族泥哨、刺绣、蜡染等非遗项目,推广到校园,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养出了一批“生力军”。
通讯员梁文吕宗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正海
编辑石含开
编审沈安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