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
忆往昔,多少行人魂断,只为情顾。
叹红尘,多少过客留恋,追溯情悔。
乱风袭,多少落叶纷飞,却未归根。
什么是豫剧
豫剧,发源于中原(河南开封)。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与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也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等国家。"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戏曲"等。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国家文化部直接管理收编
豫剧的唱腔
祥符调
祥符调发源于古都开封,是豫剧的母调。为标准的中州音韵,是最正宗的豫剧唱腔。男腔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女腔庄重大方、委婉俏丽。祥符调唱词通俗易懂,多为7字句或10字句,唱功有"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艺谚流传小生多用假嗓,老生用真嗓、假嗓等,旦角多用假嗓,丑角多用真嗓和假嗓,净多用疙瘩腔,风格清新典雅、悠扬婉转。代表人物中,旦行有陈素真、马双枝、李景萼、阎立品、桑振君、张岫云、宋桂玲、王秀兰、姚淑芳、王敬先、田岫玲、张水英等;老生有唐喜成;丑行有牛得草、高兴旺等。
豫西调
豫西调(西府调),发源于洛阳。声音低沉,吐字清晰,字字入耳,生旦净丑多用真嗓,真嗓后挫下压;适合演悲观、愤慨,音乐深沉、悲壮。代表人物中,旦行有常香玉、崔兰田、毛兰花、苏兰芳、汤兰香等;老生有三张一周、贾宝须、王遂朝等;武生有王二顺等。
豫东调
豫东调发源于商丘。慷慨激昂,粗犷豪迈。咬字较重,弦高。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等特点,真假嗓结合使用,男声粗犷豪迈,多以假嗓、真嗓多交替使用。代表人物中,老生有唐玉成、杨启超、刘新民、刘忠河、索文化、洪先礼、谢庆军等;小生有赵义庭、黄儒秀等;武生有李国范等;旦行有马金凤、花桂荣、王润枝、司凤英、陈玉英、张秀兰、黄爱菊、张卫华、董芙蓉等;净行(花脸)有李斯忠、吴心平等。
沙河调
沙河调(本地梆)活泼婉转,激昂嘹亮。既适宜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也适宜表达慷慨壮烈的气氛。流传于淮北、沙河流域,安徽称梆子剧、淮北梆子。代表人物中,老生(红脸)有顾锡轩等;小生有刘法印、张三旺等;武生有曹彦章等;旦行有刘玉梅、安金凤、徐梅兰等。
传统剧目
《春秋配》《梵王宫》《三上轿》《黄鹤楼》《三拂袖》《涤耻血》《桃花庵》《对花枪》《天地配》《铡美案》《龙凤令》《玉虎坠》《十面埋伏》《南阳关》《金囍记》《贺后骂殿》《对绣鞋》《天国盛会》《秦雪梅》《三上关》《女贞花》《劈山救母》
豫剧服饰与妆容
服饰
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打小锣、敲梆子的人员兼"检场"。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妆容
豫剧"浓墨重彩"的妆容,不论生旦净末丑何种角色,他们一律都用油彩上妆,而且画得很浓很浓。旦角一般都是杏核眼,眼线快挑到了耳根;樱桃嘴,都是那么一点点。生角画的各有不同,各种各样的脸谱更是五花八门,惟妙惟肖。
行当划分
四生即大红脸(又叫红净、戏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
四旦即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
四花脸即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本期内容就到这里啦
下期小编将带领大家探秘越剧
文字/Aother铭华堂、部分来源于网络
编辑/Editor铭华堂
图片/Picture来源于网络
视频/video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