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挑花 >> 桃花运小说 >> 苗族挑花

苗族挑花

据史书记载,苗族先祖“九黎”部落原居黄河流域,由于与外族争战中多次败北,逐渐西迁,部分支系进入今贵州境内。其中一个自称为“谋(mou,称为“花苗”)的支系定居在格洛格桑(今贵阳)。在四月八日那天,外族入侵,首领格波录牺牲,城池土地尽失,苗族部众败退到花仡佬(今花溪)等周边地区,经过十年生息,苗族在格波录的女婿祖德勒带领下反攻格洛格桑,由于配合失当,苗民再次败退到花仡佬等周边地区。祖德勒战死,这天也是四月八日。为了纪念两代民族英雄,每年四月八日那天,要在他们捐躯之地(今贵阳喷水池)举行盛大的“跳花场”纪念活动。这一天苗族要身穿挑花盛装,为了追念失去的花园,她们在服装上挑绣有失去的城池和土地,以及在那里生长的庄稼、牲畜以及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背搭(苗语称为“格棒”)上还绣有一颗败退时没能带走的“苗王印”。如今“四月八”节已成为民族团结的盛会,也是苗族男女择偶的最佳场合。苗族挑花不但具有美化自身的功能(节日盛装),还成为苗族妇女对子女呵护(背扇)、对情人爱恋(花带),对逝去亲人追念(寿衣)之情的载体。苗绣作品陈宇桓摄从现存的实物来分析,这支苗族原先主要用蜡染来装扮自身,由于发现挑花色彩更丰富,表现力也更强,开始在蜡染图案底纹上制作挑花。后来挑花逐渐从蜡染中脱胎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成为这支苗族装扮自身的主要手段。苗族挑花技艺是贵州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种类之一,主要用于服装装饰,用彩色丝线在麻质底布上挑绣出规整的图案。底布原料有火麻和叶麻两种。火麻布较硬宜作裙料,叶麻较柔宜作上衣,围腰和背扇的布料。麻质底布经砍条、剥皮、理麻、石灰水浸泡、晾晒、小车拣线、荞灰水煮线、漂洗、捶线、晾晒、人工拣线、牵线、穿线、裹线、织布、靛染等多种工艺制作而成。至于染色的蓝靛也要由自己种植制作,刺绣用的丝线也是自己养蚕、抽丝、染制的。花溪苗族挑花常见的有,猪蹄杈、牛蹄杈、牛头、羊头、狗头、冰雪花、刺梨花、浮萍、荷花、稻穗、荞子花、铜鼓、灯笼、银杈、铜钱、太阳、青蛙、水爬虫、螃蟹、燕子、楼阁、田园、桥梁、河流、苗王印等多种图案。花溪苗族挑花从艺术风格和制作时间上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约年以前)底布为自织青色麻布,色彩单纯雅致,以银色调为主,白色中点缀有小面积的彩色。构图严谨,图案有高度几何化、程式化的特征。花溪挑花图形的代表作有,《狗寻粮种纹衣背饰》《太阳、河流、龙头纹衣背饰》《雪花纹衣背装》《羊辣子(一种毛虫)刺梨花衣背饰》《牛蹄杈铜鼓纹衣背饰》等。中期(约年至文革前)底布仍多为青色麻布,也有少量青色土棉布,色彩热烈华丽,多以红色调为主,配以黄、绿、白等色丝线。构图较前期活泼,图案丰富。苗绣作品陈宇桓摄代表作有,《青蛙荷花浮萍纹围腰》《四羊纹围腰》《蝴蝶纹背扇》《灯笼纹背扇》《鸡冠花纹围腰》等。晚期(文革以后)底布色彩和质地都呈多样化,增加了红、蓝、黄、白、黑等色的机织布,甚至使用塑料窗纱和粗麻袋布作底布,挑绣用的彩线除了蚕丝线又增加了十字线和毛线,构图更加自由,图案更加多样化,有的艺人开始摹仿现代织物上的写实图案制作挑花。代表作有《亭阁石桥灯笼纹背扇》《四角冰花儿童围腰》《田园螃蟹纹围腰》《水爬虫浮萍围腰》《牛头双鸟纹壁挂》(王朝珍作品)《苗姑》(王启萍作品)等。挑花是传统的民族民间手工艺之一,属于刺绣的一种。花溪区苗族擅长挑花,其纹样丰富、色彩多样、工艺技法细致,非常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当地苗族挑花的纹样题材、纹样组成、常用色彩、色彩搭配、技法、针法、制作流程以及文化意蕴,都非常有特色。但与挑花相关的现代设计较少,发展空间较大。在挑花用途上要重视挑花材质、时尚方面以及图案上的拓展,这样挑花才能够更好的在现代生活中被用。挑花是苗族智慧的结晶与民族文化的体现,在传承和发展中要重视其再设计和运用,让挑花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中。花溪苗族挑花有追念先祖、记录历史、表达爱情和母性、美化自身的功能。花溪苗族挑花以十字为基本针法,“数纱而绣”,不用底稿,图案尽在心里。先挑出图案的外轮廓,再逐步添加内部花纹,最后填充细部,直至完成,为了不弄脏图案还采用了“反面挑正面看”的特殊技法。花溪苗族挑花富于装饰性,苗族妇女能把常见的景物高度概括为美丽的装饰图案。她们对色彩有很深的理解,能熟练地运用对比、互补等配色原理。由于苗族没有文字,花溪苗族挑花成为了记录本民族历史和传说的载体。独特的挑花贯首服也成为这支苗族的识别标记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挑花在花溪苗族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择偶、婚丧、宗教仪式中都得到广泛的运用。花溪苗族妇女在制作挑花时,不但注重继承本民族的艺术传统,同时又发挥想象力,大胆地进行再创作,因此几乎找不到两幅完全雷同的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独创性。因此为美术家和收藏家所珍爱。国内外博物馆也多有收藏。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观念的更新等因素制约和改变了传统挑花的传播。女孩从小读书,少有时间和精力学习挑花技艺。人们生存环境的改变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传统挑花有一定影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苗族妇女人人都会挑花,到了七十年代中年妇女会挑花,到了九十年代仅有老年妇女会挑花。如今,这些民族民间手工艺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现代文化的冲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花溪地区的花苗多数与汉族聚居,现在苗族中年以下着装均已汉化,因此对苗族服饰文化不再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打工热潮,村寨中的姑娘大多数跑到沿海一带打工,大都不再学习本民族挑花技艺。

来源:小梅访谈

投稿邮箱:gzsfyzx

63.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vs/70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